阅读提示:菌中之王——赤松茸在荆门试种成功,从目前生产情况看,呈现投入高、产品优、价格不高的现象。
已经成熟了的赤松茸
简万成在基地采收成熟的赤松茸
“雨季里空气湿润,在松树和栎树自然混交林中,单珍卓玛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只能在没有污染的高海拔山地中才能存活。这种野生菌家族的贵族只有雨季才有……”
2012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一开场就用松茸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这种一朵近千元的高级食材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可今天,通过人工栽培,菌中之王——赤松茸也成为普通市民餐桌上的美食。
3月21日,记者带着好奇来到东宝区子陵铺镇联心村一睹这菌中之王的真颜。
半年试种,大棚露地皆成功
早上7点,太阳还没有出来,车行驶在山林间,湿润的空气紧裹着皮肤,让人觉得凉爽。
来到荆门市简万成家庭农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大棚和一块覆盖着稻草的平整土地。
田里面一垄一垄地,简万成扒开稻草,只见一朵朵戴着“红帽子”的蘑菇从稻草下冒了出来。
“这就是赤松茸,它是生长在赤松树根部,与树根共生的一种野生食用菌,属食用菌中的瑰宝。其营养价值在20多种食用菌中排名第二,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品种之一。”简万成说,与别的松茸外观有些不同,赤松茸的顶部是赤红色,所以叫赤松茸。
赤松茸,又叫大球盖菇,俗称益肾菇、粗腿蘑。菇体色泽艳丽,腿粗盖肥,其维生素含量是甘蓝、西红柿、黄瓜的十倍,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高于黑木耳、香菇、平菇等食用菌,并且氨基酸种类齐全,粗纤维含量较高,具有能治疗或改善人体多种疾病之功效,色鲜味美,享有“素中之荤”的美称。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描述的,菌类一般生长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中,赤松茸也不例外。1922年美国人首先发现并报道了赤松茸。1980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曾派人员赴波兰考察,引进菌种,并试种成功。自1990年以来,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立题研究,在橘园、田间栽培大球盖菇获得良好效益,并逐步向省内外推广。
目前看来人工栽培赤松茸技术上已经很成熟。可是没有种过任何菇类的简万成怎么想到种植赤松茸的呢?
“我要种就种荆门没有的品种。”简万成说,当初他就是抱着这种想法到外地考察的。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简万成接触到了赤松茸,赤松茸的食用价值让他动了心。去年10月,他投资6万多元引进并种植赤松茸5亩,其中水稻大田栽培3亩,大棚栽培2亩。
“其实栽培技术并不是很难。”简万成说,和种植其他食用菌一样进行处理,在大田里栽培,是直接在土上铺一层厚厚的谷壳,谷壳上面点菌种,菌种上再铺一层谷壳,谷壳上面再铺稻草。如果是在大棚里种植,则第一层是稻草,然后依次是谷壳、菌种、谷壳、稻草、土、稻草。一般一亩田需要稻草5000公斤左右。
赤松茸一般在温度15℃到25℃之间才出菇。所以大棚里的赤松茸年前就开始采收了,一亩田可采收1500公斤左右。露地赤松茸则在3月初才开始上市。
“赤松茸的生长期刚好是秋收之后到第二年的春播之前,它的营养价值得到了世人的公认。赤松茸在荆门人工试种成功,为我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提供了一种生态高效模式。”市农广校校长孙立军说。
不仅如此,种植赤松茸还可以就地高效转化水稻秸秆,以一个水稻种植面积3000亩的村庄为例,种植200亩赤松茸即可就地转化全部水稻秸秆。
优质不优价,配套产业急需跟进
这么好的农产品,投入怎么样呢?
“你现在看到的这3亩田大概投入了3万元,主要是前期人工和菌种的费用。”简万成说,由于现在种植面积较小,所有的种植流程都由人手工完成,所以增加了成本。
简万成种植的赤松茸主要在东方百货超市销售。简万成说:“销路倒是不愁,但是价格却不太理想。”目前赤松茸的批发价格仅为12元/公斤,与本地的香菇、花菇价格接近。
“山东现在的收购价格也就在18元/公斤左右,但是把运费加上,也不是很划算。”简万成说。
为什么这么好的产品价格却不高呢?
“主要是跟消费习惯有关,其次还跟这种菇的特性有关。”市蔬菜办主任付祖科说,赤松茸不耐储藏,所以远距离运输很成问题。如果赤松茸要制成干货,就必须切成薄片或丝状才能干燥去水分,这样又破坏了赤松茸的外观,价格也不高。目前赤松茸的主要食用市场是日本、韩国,国内销售价格普遍不高。
“要想把赤松茸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须从供种、机械种植、开拓市场等方面全面提升。”市农技推广中心农技推广研究员潘典进说,应该建立菌种提纯、繁殖、供应和选育基地,集成研究适宜本地的生态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索机械化播种、采收等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人工人力强度,走现代化产业发展之路。
责编:张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