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中之王—赤松茸亩“食”稻草近万斤

像种大田作物一样种植食用菌,“菌中之王”赤松茸首现荆门。东宝区子陵铺镇联心村万成水稻专业合作社敢为人先,于2016年10月初,自费6万多元引进并种植赤松茸约8亩,其中水稻大田栽培6亩,大棚栽培2亩,目前已采收几茬,经“试水”菌菇市场,消费者反映良好。

这一大胆尝试可谓“一石四鸟”:一是居民餐桌新增好产品。赤松茸,俗称益肾菇、粗腿蘑,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品种之一,其中维生素含量是甘蓝、西红柿、黄瓜的10倍,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高于黑木耳、香菇、平菇等食用菌,且氨基酸种类齐全,粗纤维含量较高,可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矿质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其朵大,色泽艳丽,肉质细嫩,盖滑柄脆,清香可口,具有色美、味鲜、嫩滑、爽脆、口感好等特点。二是就地高效转化水稻秸秆。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以及禁烧治污依然是现阶段十分棘手的问题,使用稻草人工栽培赤松茸,底铺上盖亩需稻草近万斤,一个3000亩左右水稻生产面积的村庄,种植200亩赤松茸即可就地转化全部水稻秸秆。三是有力推进秋冬种夏收农业提质增效。稻田增效尤其是秋冬季至夏收生产进一步增产增效需要重新调优、创新结构,赤松茸市场价格好,消费需求潜力大,用“菇—稻”新模式替代“油(麦)—稻”,为农民增收找到了新途径。四是有效修复土壤,还原耕地生态。单位面积超大量的秸秆还田,并经有益微生物转化分解,将大幅提升土壤有机质和基础营养,同时疏松土壤和改良理化性状,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修复和提升计划的有效措施。

为正确引导和促进赤松茸产业在我市的健康发展,在进一步调研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四点建议:一要建立菌种提纯、繁殖、供应和选育基地,确保菌种质量,发挥种子是第一生产要素作用。二要集成研究适宜本地的生态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确保种植户不缺技术不走弯路。三要兑现或新增秸秆综合利用和菜篮子工程等奖补政策、耕地保护政策、科技创新政策,帮助抵御初期风险,将该产业扶上马、带上路。四要探索机械化播种、采收等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人工人力强度,走现代化产业发展之路。

来源:荆门市农业局

责任编辑:张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