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庄歼灭战陈列馆:红色坐标 精神传承

位于河北省灵寿县西北40公里处的横山岭水库东岸,坐落着一座既庄严肃穆又散发着激昂精神的建筑——陈庄歼灭战陈列馆。陈列馆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1391平方米,是河北省第一个在战场旧址建设的陈列馆。

陈庄歼灭战陈列馆。记者 康义涵 摄

80多年前,在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下,八路军120师、晋察冀军区部队、抗大二分校师生同仇敌忾,用折冲万里的智慧和无可匹敌的勇气战胜了强敌。

80多年后,陈庄歼灭战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如熊熊火焰,依然在这片土地升腾,焕发勃勃生机。

血战陈庄的大砍刀

建党百年之际,记者走进陈庄歼灭战陈列馆,重温这段热血铸就的红色历史。

1939年,人民军队和灵寿群众,正是在这里打响了被叶剑英元帅誉为“抗战以来最模范之歼灭战”的陈庄歼灭战。

陈列馆的第一展厅内,收藏着村民自卫队用过的大砍刀、贺龙用过的军用地图、缴获的敌军装备武器弹药等珍贵文物资料。

陈庄歼灭战陈列馆展厅内的贺龙与聂荣臻雕像。记者 康义涵 摄

“这些文物和资料,都承受过抗战的烽烟,经历过历史的波澜。”通过陈庄歼灭战陈列馆馆长李学彦的介绍,能感受到当时战事的急迫。

1939年9月24日,日军为实现“秋季大讨伐”计划,令驻石家庄及周边五个县警备队共1500余人集结灵寿县,计划由灵寿县进犯,袭击晋察冀边区南部重镇陈庄。此时,八路军120师和晋察冀边区获悉日军行动后,决定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将进犯之敌歼灭于运动中。

1939年9月25日,八路军120师设伏的机枪阵地。陈庄歼灭战陈列馆 供图

9月25日,日军进占慈峪镇,沿大路向北进攻,途中遭我军节节阻击。

9月26日,日军不敢前进,向灵寿县撤退,企图声东击西,采用避实击虚的战法,迷惑我军。

9月27日,日军以少数兵力留守慈峪镇,主力沿小路奔袭,占领陈庄,发现当地军民早已转移。

9月28日,日军烧毁陈庄房屋后东撤,贺龙、关向应、聂荣臻率120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预先在敌军回撤路上布阵设伏,运用陈庄袭扰战、横山岭包围战等多种作战方式,阻击来犯之敌。

日军撤退后的陈庄。陈庄歼灭战陈列馆 供图

9月30日,陈庄歼灭战告捷。战斗历经6天5夜,歼敌1380余人,有力挫败了日军破坏晋察冀边区后方的企图。

这场胜利来之不易。当年,八路军随军记者的一篇战地通讯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血染红了整个山头……在暗淡的月光下,遍山满铺了弹壳和弹头,后来我们发动老百姓来拾,单在这个山岭上就拾回20多筐……”

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陈庄人民作出了他们的选择——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誓死共进退。

陈庄歼灭战期间漫山乡自卫队用过的砍刀。记者 康义涵 摄

他们不仅背着小米焖饭、红枣饼子,挑着绿豆汤,冒着炮火支援前线,而且直接参加了战斗。陈庄歼灭战期间,漫山乡农会主任白兴道组织了30多个村民组成了自卫队,以砍刀为武器,积极参与战斗。

“人民军队和群众组成的力量是无坚不摧、势不可挡的。”陈列馆讲解员高莎说,当年,陈庄以及周边30多个村庄的2000多名百姓都参加了战斗。

抗大二分校抗战烈士碑

陈庄歼灭战陈列馆第二展厅内,陈列着一张老照片,照片隐约可以看出是石碑的模样,中间题有“抗战烈士碑”五个大字。

“抗战烈士碑是抗大二分校为迁驻灵寿县两年多来相继为国捐躯的师生而建,当年已被日军炸毁,仅存一幅照片,但英雄树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永不磨灭!”解说员郝桠楠揭开了这张照片的“身世”。

时光的指针回拨到1938年,那时,抗战烈士碑上的名字还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1938年,中央军委决定在晋察冀边区组建学校,为战斗在敌后的八路军部队培训军政干部。12月,2000余名知识青年踏着陕北高原皑皑的白雪出发了。

“我们行军在崎岖的山岗,跨过黄河的波涛,冲进敌人的后方!”在歌声中,师生们进驻陈庄,在距离敌人不足百里的地方创建了抗大二分校。

彼时,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采取“三光”政策,给敌后军民造成了毁灭性灾难,军民处境极为艰难。在那段艰苦岁月里,抗大二分校的学员和陈庄百姓生死与共,同心同向。

战士掷手榴弹训练。陈庄歼灭战陈列馆 供图

在1939年9月打响的陈庄战斗中,抗大二分校师生配合正面部队对来犯之敌给以有力打击,写就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光辉篇章,留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抗大二分校在敌后办学五个春秋,先后开办四期,培养了两万余名军政干部,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孙毅校长用过的挎包

在第二展厅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一个色泽灰暗、皮革材料的普通挎包,它的主人是抗大二分校校长孙毅。

抗大二分校在灵寿县办学5年,孙毅任校长4年,与灵寿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离开灵寿县时,孙毅将挎包送给陈庄镇西石门村的村民留作纪念。

孙毅见证了抗大二分校与老区人民的鱼水深情,他领导的抗大二分校向老区倾注了真挚的爱,老区人民也回馈以真心拥护。

“帮助群众生产,春种、夏收、夏种、秋收;平时挑水扫院,困难时期,帮助群众抗灾、救灾,担水点种,上山开荒,节约口粮救济群众。群众也热爱军队……敌人‘扫荡’时,抓住村民严刑拷打审问‘八路军去向’‘抗大二分校去向’,群众宁死不屈,坚决不作回答!”孙毅在回忆录中写道,抗大二分校在那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能坚持下来,并能完成培养干部的使命,离不开那鱼水相依的军民关系。

孙毅在灵寿县工作期间使用的挎包。记者 康义涵 摄

陈列馆筹建时,西石门村的村民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革命历史,将珍藏多年的挎包捐赠给了陈列馆。

“这个普通的挎包,见证了孙毅将军和与灵寿人民深厚的革命情谊。”郝桠楠说。

2004年,孙毅的部分骨灰安置在灵寿县,和牺牲的抗大二分校学员、战士还有群众永远相伴。

致富路上稻花香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战争的硝烟散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旗高高飘扬。1958年,灵寿县在陈庄歼灭战旧址上修建了横山岭水库,用以灌溉灵寿县、行唐县的农田。昔日御敌的战场,已是今日生活的源泉。

我们沿着横山岭水库一路东行,来到了离水库2公里远的一处稻田。当年先辈们誓死保卫的土地,如今安乐富足,处处生机勃勃。

灵寿县西岔头村的稻田。朱志芹 供图

稻田边,50多岁的薄文明正在查看水库到稻田的灌溉是否顺畅,他是这片水稻种植的负责人。“这里2019年开始种植水稻,从横山岭水库引水浇灌。稻田总规划2000多亩,到时候还会建设配套的观光旅游、水稻种植体验项目。”薄文明诉说着未来的模样,目光中透露着坚定不移的信心。

“我从小是听老人讲陈庄歼灭战的故事长大的。变的是生活的境遇,但是对前路的探索依然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变的使命。”西岔头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刚谈及今昔变化,感慨万千。

今天的西岔头村,党员和群众依然想在一起、干在一处,结出了小康生活的累累硕果。“这些年,村‘两委’引进了一批中小型企业,村民就业有了保障。现在,村里1万多米的道路已经硬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准备依托稻田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更多村民致富。”王志刚说,先辈们为之浴血奋战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西岔头村,这样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如今却迸发着蓬勃的生机,蕴含着无尽的潜力。追根溯源,线索指向了80多年前那场“模范歼灭战”所留下的精神。听党话、跟党走,不怕牺牲、英勇拼搏,就是老区的“成就密码”。

来源:长城新媒体

编辑:杜莉

审核:张瑞华

三审:郑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