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施“一二三四五”发展计划强基固根 ——《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解读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成立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负责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协调工作。实行“一个县(市、区)、一位包联市领导、一个牵头市直部门、一套行动方案、一个工作专班”的“五个一”推进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相关问题。

总体要求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县域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000亿元左右,跨入10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1个,超过5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4个。

力争1个县(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市,钟祥市、京山市、东宝区在全省县域经济位次保持前列,沙洋县跻身全省县域经济(二类地区)十强,荆门高新区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进一步提升。

——经济结构明显改善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产业占比46%左右、三产业占比45%以上;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左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

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作用进一步提升。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县城空气质量逐步改善。

主要河流、湖泊、水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

——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

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同步;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县域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力争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重点任务

(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支持县(市、区)融入城市圈(群)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人才链,构建研发在城市、制造在县域,头部在城市、链条在县域,融资在城市、投资在县域的融通格局。发挥县城带动能力,支持经济强县(市)高起点规划建设核心商圈、电商产业园等。规范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和美丽城镇。

(二)提升县域创新驱动能力

积极开展国家和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创建工作。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县(市、区)组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研究院。支持创建国家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指导支持企业争取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建立县(市、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推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引进一批与产业、企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海内外高端人才、拔尖人才、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快工匠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荆门名匠”“荆门工匠”培育工程。

(三)培育壮大“一县一品”块状产业集群

支持钟祥重点发展精细磷化工、装备制造、长寿食品等产业;京山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沙洋重点发展新材料、绿色食品、临港装备等产业;东宝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绿色家居和装配式建筑等产业;荆门高新区·掇刀区重点发展循环化工、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产业;漳河新区重点发展通用航空、现代服务业、现代都市农业等产业;屈家岭管理区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应用转化和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农耕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推进品牌化建设,支持县(市、区)创建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四)推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化工、食品、装备、建材、轻纺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推动“千企千亿”技改,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荆门行动计划》,每个县(市、区)选择1—2个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县域新兴增长点,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五)大力培育县域市场主体

加大政策引导和帮扶力度,梯次培育“四上企业”。实施“雄鹰计划”,大力培育产业链领航企业、链主企业,支持骨干企业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施“云雀工程”,全市培育省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实施企业“成长工程”,每年培育引导50家以上成长性好的小微企业升规入统。

(六)促进开发区(工业园区)提档升级

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完善园区检验检测、融资担保、信息物流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重大基础设施及生活设施。推进化工园区高标准建设,提高准入门槛。支持有主导产品、有创新能力、有发展潜力、产业特色鲜明的园区申报国家、省级工业试点示范、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

(七)提升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

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县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支持胡集、双河、宋河、后港、石桥驿等建设工业重镇,支持客店、绿林、纪山、马河等建设旅游名镇,支持磷矿、十里铺、牌楼、永兴等建设物流大镇,培育爱飞客航空小镇、京山网球小镇、圣境山滑翔小镇等特色小镇。

(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大力实施一袋米、一壶油、一只虾、一头猪、一枝花“五个一”工程,着力打造优质粮油、畜禽水产、健康营养食品精细加工等产业链,重点培育10家细分行业领军企业、100家成长型龙头企业,带动近100万农户增收,打响“中国农谷·长寿荆门”为内涵的“荆品名门”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打造一批集历史传承、文化交流、休闲教育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型特色村。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九)构建绿色发展体系

加大生态治理和资源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全市建成的乡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巩固“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果,提升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开展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利用绿色信贷和绿色制造专项建成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示范标杆。依托新洋丰、鄂中生态等骨干企业推动磷化企业兼并重组,将全市磷化工企业控制在30家以内,完成49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

(十)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行政审批和项目服务运行机制,推广“三办”服务和“一站式”集成服务模式,实现“一网覆盖、一次办好”。扩大政府购买中介服务范围,优化中介服务政府采购流程。最大限度优化审批流程,全面实现企业开办2个环节(一表申请、一窗发放)、1天办结、零费用;不动产一般登记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工业类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以内。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联千家非公企业交千名非公经济人士朋友”活动,大力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重商亲商的人文环境。

政策措施

——改革创新政策

支持钟祥市、京山市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放权赋能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改革试验。推动点多面广、基层管理迫切需要且能够有效承接的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赋予乡镇和街道。

——财政奖补政策

市财政对“十四五”期间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的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对纳入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的县(市、区),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年度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通报表彰的(必须保位进位和新进一类县市、二类县市前十强),市财政分别奖励100万元和50万元;被纳入省级以上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获得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均有奖励。

——金融支持政策

对县域经济支持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在金融贡献奖等评选和各类先进表彰推荐时予以优先考虑。引导县域重点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支持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融资,组织优质企业申报省级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建立上市挂牌后备梯队,对上市挂牌重点后备企业通过企业上市挂牌“绿色通道”予以重点扶持调度,对在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四板挂牌交易(融资成功)的企业依据上市挂牌政策给予相应奖励。

——要素保障政策

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土地指标差别化配置机制,依据资源潜力情况统筹申报增减挂钩项目,用活挂钩指标。科学编制国土空间利用规划,加大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力度,实行用地预审、征转、供应、登记一条龙服务,建立产业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保障项目用地。

来源:荆门市经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