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的三种境界

(通讯员 张健玲)“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是我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读到的一句话。作为一名检察干警,在工作中我感受到,办案人的成长过程同样会历经这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界,是开始学习钻研办案技巧的阶段。这个阶段,我经过一些简单案件的训练,对案件办理流程有了大致认识,开始接触新罪名,接触更加复杂、分歧较大的案件事实。随着案件难度攀升,我登高望远,发现成长的路还很长很长,一眼望不到尽头,卷宗材料堆积,案件事实分歧突现、扑朔迷离,补证方向茫茫,不知如何下手,证据审查要点无法精准把握,则有惶惶无措之感。此时我要勤学善思,积极学习,坚定信心,找准方向,做好通向第二境界的准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是努力钻研耗费心血的阶段。这个阶段,通过找差距、辨方向,我慢慢了解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如社会经验不足,对涉案的陌生行业行规、职能机构、运转模式等不够熟悉,对法律适用理解存在偏差等。学习了解新领域的知识,需要不断自我更新;打破对法律适用的固有认知,则常常需要自我否定。破茧成蝶的成长之路总是充满艰辛,我相信,只有怀着对工作的热爱,秉持不悔的决心和毅力,才能拨云见月,走向第三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即豁然贯通的第三境界。付出努力后,显性成效不一定即刻产生,有时我在办案中会发现,查阅众多类案判决、法律法规,实地调查走访、咨询专业人员多次,案件讨论多遍,对部分案件事实、证据仍然不易作出判断。但前面努力的成果一旦累积下来,会让我们办案人形成更加严密的逻辑、发现更细节更重要的证据、界定更精准的案件定性,最终成为我们作出判断的坚实基础。此时再回首,案件分歧和难点可能已经在之前努力的过程中各个击破,困难已经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