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走进老区丨钟祥张集:巍巍大洪山 红色基因永相传

地处大洪山西麓的钟祥市张集镇,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革命的火种。当年,李先念、陶铸、陈少敏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部在这里浴血奋战,广大群众奋勇支前,气壮山河。新中国成立后,勤劳而朴实的老区人民,在这片热土上,传承红色基因,共同建设幸福家园。

抗战时期,日军占领钟祥河东以后,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向敌后挺进。1938年5月,李先念、陈少敏率豫鄂独立大队来到大洪山,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解放战争时期,江汉军区独立旅在此驻扎,1947年12月,江汉军区宣布张集解放,成立了钟北县委、县政府。张集镇成为钟祥最早解放的一个镇。

记者 肖阳:“随着大洪山一带宣布解放,张集成为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后方大本营。钟北县委机关、江汉军区司令部等重要机关和工厂设置在这里。我现在在张集镇的杨畈村,而我身后的这户民居,正是当年《江汉日报》社的旧址。”

杨畈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九华寨山脚下,地形险峻,非常适合开展革命活动。1948年底,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的前身——《江汉日报》社奉命搬迁到村民薛章荣家,当时他还是一个14岁的少年。可说起那段难忘的岁月,老人仍然记忆犹新。

张集镇杨畈村村民 薛章荣:“那个屋是编辑室,那个屋里是排字版,做活字版,这个屋里是印刷室。他们的稿件是从明光那边用无线电送过来的,排版以后,白天生产,晚上就点煤气灯生产,一天一夜,弄好了第二天就用人工肩背手提运出去。”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的红色记忆留在了这片土地上。1985年3月,钟祥县政府将这里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后人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记者 肖阳:“革命的火种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杨畈人勤劳朴实的品质,他们通过学习延安精神,明白了“不能看天吃饭,在地里刨食没有出路”,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依托山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香菇村。近年来,他们鼓励大家种植优质富硒稻米,为老百姓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出路。”

今年61岁的黄大平,是杨畈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他加入了村里 农之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领下,黄大平种植了10亩优质富硒水稻。

张集镇杨畈村村民 黄大平:“通过加入合作社以后,肥料、种子、农药、销路都不用愁了,也不用分心,农闲的时候搞一下保洁员,两项加起来,能够增收一万多块钱。”

目前,杨畈村村富硒水稻种植面积已发展到800多亩,带动100多户农户种植,户平增收2000元以上。此外,村里还有82户村民种植了袋料香菇, 2018年,全村香菇产值达300多万元。

除了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杨畈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组道路实现了硬化,架设了自来水管道,打造了休闲小游园。这些变化,让村民张树英深有感触。

张集镇杨畈村村民 张树英:“现在时代变了,路也修好了,都是水泥路,没事了就带孙女在这边玩一玩,比以前强多了。”

张集镇杨畈村党支部书记 徐正祥:“目前我们杨畈村正在打造美丽乡村,准备依靠新四军江汉日报社,挖掘 红色资源、弘扬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开发“红润杨畈”品牌,将杨畈村打造成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同时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来源:荆门广播电视台

责编:苏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