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荆门是怎样的模样?且看战略规划蓝图…

2049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之年,那时的荆门会是什么模样?这需要在更高的站位以更长远的视角,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战略目标,提出前瞻性的策略和措施。在这一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决定编制荆门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已形成规划成果。

三大目标把握时代大局

荆门城市发展愿景:中国通航名城、世界长寿之乡。

战略定位:鄂中区域中心城市、湖北省产业发展新高地、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城市核心功能:

“山水交融”的荆楚生态名城:严控市域生态安全格局,营造山水特色城市,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典范。

国家通道上的区域枢纽城市:完善区域通道建设,全面提升枢纽资源,建设区域枢纽城市。

更具竞争力的通航与循环经济名城: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培育通用航空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向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型,打造华中地区重要的智造名城。

工业科技引领的创新型城市:优化创新环境,主动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依托优势工业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凸显宜居宜业特质,吸引高素质人才,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阶段性发展目标: 

2019年到2025年:处于产业发展动力转换期,寻求传统重工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向绿色、可持续模式转换的途径,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接续产业,成为辐射鄂中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强市。

2025年到2035年:处于支柱产业平稳换代期,初步形成以通用航空、装备 制造为重点的智造中心,绿色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休闲养老、医疗保健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形成多元产业格局,建成辐射全省的宜居都市、创新中心。 

2035年到2049年:绿色农产品基地、健康养生胜地和智造中心的目标得以实现,成为华中地区的通航名城、长寿之乡,专业职能辐射全国。

五大战略绘就美好蓝图区域枢纽战略

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贯通“X”型高铁通道:建设沿江和呼南高速铁路,建成“X”型高铁通道。 

◎优化高速公路通道:依托二广高速及沪蓉高速等,对接国家高速公路干线网络,形成“一日达”区域物流体系。 

◎提升港口航道条件:改善、提高荆门境内汉江航线及港口条件,加强陆路通道联系,形成水陆联运格局,大力发展港口多式联运及集装箱运输。 

◎打造通航区域性枢纽:以通用航空为切入点,提升航空发展水平,发挥区位优势,建设旅游支线机场。

市域统筹战略

构筑联系紧密的市域发展格局

◎统筹形成“两轴多带,一主三副”的市域空间发展格局:面向区域构筑市域武荆、襄荆两条发展主轴,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结合通道优势,完善市域发展网络格局,构筑多条次级发展带,形成网络化发展格局;以荆门中心城区为核心,钟祥、沙洋、京山为副中心,推动优势空间整合集聚。

◎推进创新转型,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建设荆钟、荆京、荆沙三条新型城镇化示范带。结合本地资源,探索以“农业+旅游”为引擎,驱动城乡共同发展的城镇化路径及模式;以屈家岭为核心打造中国农谷智力中枢,探索农业创新模式。 

◎整合优势区域,打造荆钟组合都市区: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形成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共同支撑的网络化区域经济增长格局。通过产业布局、综合交通、生态建设及景观风貌等一体化建设,提高整体空间效能,有力促进城市发展转型,提升区域地位,增强城市实力。

产业提升战略

由重化工为主导向生态、

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型

◎确定三大定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深入实施三产联动的发展总体战略,将荆门市建设成为国际绿色农产品基地、全国健康养生胜地和华中地区智造中心。

◎明确发展阶段:以2025、2035、2049年为节点,实施“三步走”策略,抓住荆门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机遇,依托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基底优势,促 进产业升级,实现由重化工为主导向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型。 

◎明确发展重点:实施绿色转型,推动石化、磷化等资源加工产业绿色转型。实施特色产业接续,聚焦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实现重点突破,培育大健康等新兴服务业;加快特色种植与农产品加工结合,变农业优势为复合产业优势。实施以业兴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多元化,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以新动能支撑乡村振兴。

以业兴乡战略

以新动能支撑乡村振兴

◎推进产业多元化,实施以业兴乡: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以新动能支撑乡村振兴。以特有的优 质农业资源建立差异化优势,提高生产的规模化、工业化,延伸产业链条。在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以及具备一定的特色旅游资源区域,推动经营身份、旅游产品多元化到客源和消费多元化。在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基础设施便利且邻 近都市区的地区,促进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一体化发展,促进三产融合。 

◎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荆钟都市区为示范,结合环境条件,建设低强度、低密度、高水平的若干特色小镇。引导养生养老、运动休闲、高端社区等城市功能发展,带动城市文化、消费以及生活方式向乡村地区渗透,促进乡村地区的本地就业,促进城乡共融共生。 

◎整治农村环境,构筑乡村新面貌: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广泛宣传村庄环境整治的意义、成效,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树立村民主人翁意识,实施以绿治乱、以绿净村、以绿美村,建设美丽家园。 

◎关注民生,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打破城乡界限,统筹空间布局,制定实施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 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田园都市战略

构筑都市区网络化新格局

●荆钟都市区层面

◎构筑“一网三城、蔓状组团”的都市区空间结构:由“交通网”“水网”“生态廊道网”组成的网状系统,串联荆门主城区、钟祥主城区、柴湖新城三城和之间多个功能组团,形成蔓状发展空间。 

◎构建田园都市绿网格局:依托自然山体、水体、组织城市绿楔、生态廊道和大型公园节点,形成“山水环绕、绿楔分城、绿廊入城”的绿网格局,建设都市区绿廊水环网络。 

◎整合空铁枢纽,组织“四纵五横六通道”骨干路网:构建由G207、G234、S266、G347、S439等公路和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速铁路等组成的骨干路网,实现组合都市区半小时交通圈。 

◎打造“两轴两带”产业功能集群:发挥本地优势,打造荆钟创新服务轴与荆武先进制造轴。加强汉江生态保护与滨江风光带建设,重点打造滨江城镇风光,形成低密度开敞的滨江风貌。进一步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打造集旅游、康体、养生、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发展带。

●荆门中心城区层面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综合考虑土地规模、空间品质、工程难度、地质安全、环境影响、交通便捷等方面,提出“中兴,西优,南扩”的中心城区空间总体发展策略。结合山体、河流、湿地等自然开敞空间划定城市生态廊道,结合市政、交通廊道对城市的分割,总体形成“一轴三片,组团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依托象山大道、白云大道等南北向主干道,串联城市主要发展中心,形成城市发展主轴线。依据山体、交通廊道,将城市分为东宝、中部、南部三个大的发展片区。在片区内部,结合城市主要水体及湿地空间,打造城市主要生态廊道,并形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城市开发组团。 

◎保护“两脉多楔”的开敞空间骨架:保护以东宝山为核心的山体生态脉络与以城西若干水库为核心的水系生态脉络。构建通山达水的绿楔网络,形成“蓝绿交融”的水系绿地新格局。结合城市山水特色,采用“合山脉之形,因势筑景; 附河流之势,依水筑廊”的理念,打造自然与人工环境协调的景观,营造“荆山靠城,东宝山分城,漳水护城,四水绕城”的中心城区山水格局。 

◎强化城市特色塑造:传承城市文脉,深挖荆楚文化、道家文化、象山文化、驿道文化、书院文化等文化内涵,重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历史遗存的保护,并以此为载体形成集中展示区。加强城市整体空间形态控制,统筹城市色彩、历史文化风貌和特色建筑元素,新建开发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点缀传统元素。通过塑造城市特色,不断提升地区文化影响力,让人们更好地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 

◎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以“5分钟生活圈”“十分钟生活圈”“十五分钟生活圈”为空间单元,打造智慧新社区,实现智慧便民服务、智慧物业、智慧居家养老、智慧政务服务、智慧金融服务、智慧医疗服务,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采取低影响开发模式,建设海绵城市,组织“城市绿道”建设,打造综合慢行游憩体系,串联城市公共设施,鼓励利用街头巷尾建设“口袋公园”,滨河及山体内的老工业及仓储用地进行功能置换,转化为商业、娱乐、文化、旅游等功能,提升生活环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