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审计局探索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近年来,市审计局紧紧围绕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主题主线,积极探索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不断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引向深入,取得明显成效。

一、审计对象上,构建“县区+强镇+村居”立体化审计监督体系。紧抓审计项目计划的“牛鼻子”,从审计频次、层级、类型多维布局,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审计监督覆盖体系。一是县(市、区)横向覆盖。每年选择1-2个县(市、区)逐步横向覆盖,五年来基本实现了对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轮审一遍。二是扩权强镇纵向拓展。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将经济责任审计的触角纵向拓展至钟祥市胡集镇、沙洋县后港镇等扩权乡镇。针对胡集镇、后港镇审计发现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共对9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三是村(居)审计试点延伸。将区位优势明显、建设项目较多、征地拆迁任务较重、群众举报集中的城中村、近郊村(居)委会主要负责人纳入经济责任审计重点。三年来,对34个村(居)进行了延伸审计,揭示基层债权债务、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惠民资金管理使用、工程招投标等方面的问题5 870万元,针对农村“三资”管理、基层债务化解等问题提交的10多份审计专报均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肯定。

二、审计内容上,打造“决策+政策+资金”多视角精准发力格局。围绕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轨迹和关键环节,聚焦三大内容:一是以重大决策为龙头,重点关注重大建设项目、国有资源、资产使用和处置等决策是否合规,查处擅自决策,项目审批不合规,越权审批、违规审批等问题。二是以政策落实为重点,关注中央、省、市出台的稳促调惠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国资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等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是否及时有效落实,着力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导致政策措施“堵”在途中、政策效应“等”在路上的问题。三是以资金流向为主线,重点关注财政收支管理、土地管理、政府性债务、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国有资金使用合法合规情况。三年来,共查处国有资产损失浪费问题金额2 328万元,财政存量资金未及时统筹使用、道路硬化等项目推进缓慢等问题金额1.8亿元,违规列支公务费等问题资金2.9亿元。

三、审计方式上,完善“捆绑+创新+规范”多维度审计组织模式。一是“1+N”捆绑提效。将经济责任审计同部门财政预算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四审合一”统筹安排、捆绑实施,实现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如2016年,对漳河新区管委会主任的经济责任审计采取“四审合一”模式,查处违规出让财政资金、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金额8 700多万元。漳河新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试点经验被省厅向审计署推荐。二是技术创新提能。采取“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的数字化审计方式,加大关联数据综合比对和分析力度,提高审计发现问题的精准度和执法力度。三年来,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发现并移送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线索7起,5名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三是强化规范提质。着力完善审计流程“六优化”,审计程序从原来24个“瘦身”为18个,提升了审计工作效能,项目平均缩短7天。加强审计质量“六晒比”,晒审计方案、现场管控、审计方法、审计报告、审计效率、审计成果,比审计重点和目标、审计实施、数据分析、问题查处、各环节时间把控、审计结果运用的精准性。严守风险防范“六戒令”,决不允许自降标准、放松管控、隐瞒问题、漏减环节、推卸责任、丧失原则。实施的屈家岭管理区管委会主任经济责任审计荣获全国优秀审计项目,后港镇、胡集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获得全省优秀审计项目二等奖。

四、结果运用上,优化“整改+问责+公开”全覆盖成果转化机制。做到审计查处与整改规范“破”“立”并举,推进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最大化。一是全覆盖联合整改。建立审计查明问题“清单制度”、审计整改“销号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及整改情况归入领导干部的人事档案,并作为述职述廉、年度考核、任职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纳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教学计划。二是联动式问责追责。坚持整体联动和有责必问,审计组提出问责建议,纪委监察机关形成最终意见,审计组撰写问责报告,报请领导小组审批,相关部门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实施问责。三年来,纪检监察机关根据审计查出问题共问责追责31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2人,移送司法机关9人,对4起典型案例在全市通报。三是常态化分类公开。出台《荆门市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针对不同问题类型和对象,实行分类公开。重大问题向班子成员公开,涉及重大审计事项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报告,涉及民生相关的审计结果向公众通报。近三年,该市先后公布审计结果15项,向省厅和市委、市政府报送专题报告、审计专报19份,被批示42篇(次),有力回应了社会关切,增强了审计震慑效应。(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