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业:初心不改 扶贫路上献青春

2013年到荆门市委党校对外培训中心工作,至今五年时间,其中就有三个年头在钟祥市柴湖镇的双河村和红旗村驻队,今年33岁的张业,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片热土、奉献给了这里的父老乡亲、奉献给了党的脱贫攻坚事业。

2013年,张业被单位派往当时包联的柴湖镇双河村开展“三万”活动。后来单位包联的贫困村调整为红旗村,2017年,有过农村工作经历的他,再次被派往红旗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辞别生病住院不到三岁的儿子和不足百天的女儿,全身心地投入到驻村扶贫工作中。

扶贫工作中,只有身入心也入,才能了解贫困群众的困难和期望,拿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去帮助他们。红旗村是柴湖镇有名的贫困村,全村共有97户贫困户、33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0%。这里人多地少,土地极度贫瘠,各家各户单打独斗,很难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队理清思路,首先要让村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强起来,让村里的产业壮起来,激发群众勤劳致富的的强烈愿望。张业和工作队的其他同志一道,经常找村两委成员交心谈心,增强村两委的团结,挨家挨户走访群众,了解他们的困难与需求,共同制订扶贫措施。他们四处打探、托人拉关系、跑项目,成功引进了伟林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老百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在合作社务工等途径增加了家庭收入。2017,年红旗村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村里新建的党群活动中心即将投入使用。说起这个,村民们都感慨工作队确实不易,为村里做了一件大好事。之前的村委办公室年代久远,设施不全,村民们没有活动场所。工作队和村委一班人决定将村里即将租约到期的预制板厂的地块收回来,建党群活动中心。承包人开始要价十多万,村里拿不出这么多钱,后来张业和工作队员一同跟承包人多次做工作,跟他讲建党群中心的目的、作用,分析预制板厂的前景、效益等,最终做通了工作,以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收回地块。随后,党校又拿出近60万元,并且多方寻求支持,填补资金缺口,终于将党群中心建了起来。

白天走访农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晚上整理资料,接待处理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及建议,这是张业工作的常态。他说,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组织把他放在哪个岗位,就要把岗位上的事做好。

在张业随身携带的包里,除了一个笔记本,还有一样“宝贝”—红旗村布局示意图。这是扶贫工作队自制的一张红旗村地图。在这张边缘已经被磨得毛糙了的图上,标记着红旗村的每一条路、每一条渠、每一块地、每一个堰塘,当然,还有每一户村民的住房。在以村民名字命名的农舍前,工作队员还分类进行了标注:三角形代表已脱贫的,正方形代表已搬迁的,圆形代表未脱贫的。地图上,还有张业随手记下的一些标记,如路灯的布局,如某户村民的情况等。正是有了这张地图的帮助,张业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村里的情况了熟于心。

带着对扶贫事业的一腔忠诚,张业用心做好每件事。最初到村里,听不懂群众说的河南方言,他就竖起耳朵听、用心记,用心帮忙解决困难;群众对工作有误解的,他就用心解释,直至消除群众的疑虑。

贫困户王宜龙的儿子已失联十多年,了解这一情况后,张业经常入户安慰老人,并协调组织柴湖镇委、镇政府等部门帮忙查找,最终在公安部门的支持下,将其儿子安全在外务工的消息带给王宜龙及其家人,解开了他们多年的心结。

2017年9月中旬,张业照常在村里走访,发现杨培成家的女儿在该上学的时候却待在家中,当时很是诧异,后来经过入户了解情况,到小孩所在的学校询问老师、同学后,原来是小孩担心给家里增加经济负担,所以不想去学校上学。通过多次与杨陪成交心谈心,另一方面也跟校方领导沟通,为杨培成的女儿争取到“两免一补”的帮扶政策,同时解决他家住房、医疗方面的问题。最终孩子重回校园继续学习。

从农村走出来的张业,更能体会到贫困户的不易,他用一颗真心对待群众,在扶贫帮困的一件件具体的大事小事中,彰显着共产党员的本色。

身处扶贫攻坚一线,家庭自然就顾及得少了。同样工作在乡镇的妻子,还有帮忙带孩子的岳父母,都给了他最大的理解与支持。但每当想起当时与妻儿离别的场景,想起躺着病床上弱小的生命,他的心中也有许多愧疚。他说,身上背负着职责,对家庭的亏欠,只能在有限的周末时间里尽量去弥补一些,给孩子一些陪伴,给妻子父母一些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