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文都”美誉的安徽省桐城市内,由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先生创办的安徽省桐城中学在当地颇负盛名。近日,记者来到这所百年名校,寻访革命战争年代留在这里的“红色故事”。
安徽省桐城中学
穿过桐城市的闹市街区,走进公园路10号,便是安徽省桐城中学。在学校教学大楼西南侧,一幢掩映在绿荫下的红瓦黄墙的古朴建筑便是此行的目的地——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这里曾是旧时学校的图书馆,而在1949年4月19日至28日,由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将该部队的渡江战役司令部也设于此。
背依大别山,濒临长江,境内山、河、湖泊密布,区位独特的原桐城县,不仅是理想的屯兵与练兵之地;其境内合安公路、桐枞公路、西大路,更是皖西境内进抵长江的交通要道。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战略位置,也使得原桐城县成为渡江战役西线二野部队的重要基地。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解说员王英慧向记者介绍,刘、邓首长自1949年4月1日至28日期间曾经3次莅临桐城做各项军事部署,在仔细观察了敌北据点安庆城之后,作出“暂不攻安庆,积蓄力量于渡江作战”的果断决策。4月19日二野指挥部由舒城县移到今安徽省桐城中学内,指挥渡江作战。4月21日,二野所属部队登船渡江。渡江战役取得全线胜利后,司令部于4月28日离开桐城,去往南京。
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
峥嵘岁月虽已逝,但博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仍通过司令部旧址内的一张张老照片和一件件旧物向世人传递。步入展厅内,泛黄的墙壁和头顶的木梁映衬出浓浓的历史感。进门的右手边满墙的黑白老照片,似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瞬间将参观者的思绪拉回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刘伯承在桐城中学二野司令部作战室研究战役态势”“刘伯承在司令部作战室内向三、四、五兵团及特战队司令员部署作战任务”等,当年留下的寥寥几张模糊的会议照片,记录了这段短暂而又珍贵的历史。“为了更好地展示当年渡江战役西线作战的全貌,我们还搜集了一些部队集结、战前侦察、战前练兵、战前准备、战斗实施及战斗胜利的相关老照片。让参观者们对战争有更直观的感受。”王英慧说。
约200平方米的展厅,当年留下的文物并不多,一张斑驳的书桌、两把褪色的木椅是当年指挥部里为数不多像样的物件。而展厅正中的玻璃展柜中,渡江战役中支前人员的荣誉证件则承载着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其中一张写有“奖给水上英雄渡江第一船”落款为一零六团的黄布制奖状是馆里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文物。“这是桐城市原肖店乡的船工张德如夫妇获得的二野一零六团的表彰,为张德如夫妇后人所捐赠。”王英慧介绍,渡江战役期间桐城有许多像张德如夫妇这样默默支持前线解放军的群众。在展馆一侧的渡江战役期间桐城人民支前情况统计表展板,清晰地记录了当年3265名民工参与支前建设、支援了70多条木帆船、修建了100多公里的公路……并有341名支前群众被记立功和授奖。
“闪着光辉的历史永远不该被遗忘,红色精神的薪火更应代代被传递。”王英慧告诉记者,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里的“红色故事”早已被纳入桐城市革命传统教育读本面向全市中小学。旧址所在的安徽省桐城中学不仅每年秋季都会组织新生参观纪念馆,还将其写入到校本教材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教材。
现如今,当年的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已被列为安庆市党史教育基地及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每年还有约2000多名的参观者们来到这里追寻当年的“红色印记”。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刘哲
二审:张瑞华
三审:郑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