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开展水利工程灾后重建工作

今年入梅以来,受八轮强降雨袭击,我市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一批水利基础设施因灾损毁。大灾之后谋大治,我市重塑水利设施内外筋骨、再建洪涝灾害防御之网,坚决打好灾后水利恢复重建攻坚战,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筑起可靠堤坝。

迅速开展查灾核灾。市、县水利部门深入受灾区域,全面核实水利工程受灾情况,逐一登记造册。据统计,全市3座大型、7座中型、27座小型水库和65处堤防工程不同程度受损,损坏护岸243处、水闸212处、塘坝2719座、灌溉设施1540处、水文测站1个、机电泵站236座、水电站4座,水利工程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73亿元。

扎实推进灾后重建。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重点、后一般,先应急、后提高”的灾后重建原则,市、县水利部门由班子成员加技术干部采取分片包干模式,迅速将工作重心转到灾后重建、兴修水利的主战场上来,确保当年水毁当年修复。一方面,在全力争取上级水利救灾资金的同时,通过财政“补”资、部门“整”资、村级“筹”资等,把水毁修复资金“底盘”做大、渠道做宽。另一方面,坚持应急谋远结合,重点恢复受损的水库、堤防、闸站等工程,确保不因恢复不力导致险情扩大;优先恢复灾损的供水设施和灌溉设施,确保农民生活生产不受影响。全市已修复水库22座、堤防74处、护岸58处、水闸25座、塘坝853座、灌溉设施645处、机电井13眼、机电泵站203座、水电站2座、饮水设施147处、其它工程171处。

及早谋划水利项目。抢抓中央支持湖北“窗口期”和湖北实施新一轮水利补短板“黄金期”,结合今年洪涝灾害暴露出的问题,全力争取长湖达标治理、沿江涵闸建设、水库除险加固、河道综合整治等水利项目进入国家和省政策的“笼子”、规划的“盘子”、资金的“袋子”,保持水利发展后劲。(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