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农业〔2017〕15号 签发人:郑伦智
春播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为科学指导各地开展春播生产,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为实现全年农业工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计划目标
(一)春播种植计划:2017年全市春播种植计划面积491万亩,较上年减少1.82万亩。秋粮种植计划面积397.68万亩,较2016年减少0.25万亩;棉花14万亩,较2016年减少1.22万亩;油料33.52万亩,较2016年减少1.55万亩;春(夏)播蔬菜45.8万亩,较2016年增加1.2万亩。(详见附表1)
(二)结构调整计划:品种结构调整230万亩以上,特殊区域种植结构调整2.56万亩,发展净水农业47万亩。(详见附表2)
(三)粮食稳产目标: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计划稳定在260万吨以上。(详见附表3)
(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每个县(市、区)建立1个5万亩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其中荆钟、荆京、荆沙三条“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带沿线各县(市区)在示范带上各建设1个连片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结合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利用已建好的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10个万亩高效生态农业示范片,京山、沙洋、钟祥各建设2个示范片,其它区各建设1个示范片;全市建立20万亩优质生态水稻生产基地、20万亩双低优质生态油菜生产基地、5万亩生态蔬菜基地、5万亩生态果树基地、20万亩生态渔业基地、100个生态畜禽养殖示范场;推广“一高三新”面积达到230万亩以上,推广十大高效种养模式和粮经饲统筹模式达到130万亩以上;发展农工、农商、农旅或农工商旅融合发展型农业综合体8个;打造荆钟示范带蔬菜等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荆京示范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荆沙示范带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等三条农机化示范带(详见附表4、5)
三、重点工作
(一)抓好农作物种植科学布局。一是搞好高标准农田功能分区。按照“布局合理、标识清晰、生产稳定、能划尽划”的原则,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选择农田基础设施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会同有关部门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力争上图上网、到村到田。对万亩以上连片高标准农田,按规模化种养发展方向,可划分为粮油绿色优质高产示范片、稻田综合种养示范片、优质中稻-再生稻示范片、藕渔共生示范片、高效设施农业示范片、高效旱作模式示范片、高效生态循环种养示范片、智慧农业示范片等,以功能分区为基础,推进万亩高效生态农业示范片标准化建设。二是全域划定双低油菜保护区。将我市适宜油菜种植的区域全部划定为双低油菜保护区,推广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三是加快建设果蔬优势区。以“三圈一带”即城郊高效生态设施蔬菜圈、大洪山食用菌圈、沿江沿湖沿库水生蔬菜圈和汉江百里生态蔬菜产业带为主,推动建立生态蔬菜基地。以库区为重点建设蜜桔、茶叶优势生产区,以汉江沿线平原地带为主建设精品砂梨、优质葡萄基地,加快建设桃、草莓、猕猴桃、枇杷、蓝莓等特色水果基地。
(二)推进种养结构深入调整。一是优化品种结构。重点推广米质主要理化指标达国标二级(含)以上的高产多抗广适水稻品种;引导渔民缩减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常规淡水鱼投苗比例,大力发展小龙虾、龟、鳖、全雄黄颡鱼等特色水产品种。二是优化种养模式结构。以“万元田”、“十万元池”、“百万元圈”为目标,扩大周年种养模式面积。结合“一控两减三基本”,重点推广“作物-秸秆-作物”、“作物-畜禽-作物”或“作物-畜禽-食用菌(渔)-作物”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结合草食畜牧业发展,推广“饲料油菜(大小麦)-春青贮玉米-秋青贮玉米”、“蔬菜-春青贮玉米-秋青贮玉米”等粮经饲统筹模式,新增青贮玉米面积1万亩;新增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面积5万亩,新增中稻-再生稻模式面积10万亩。三是优化特殊区域种植结构。坚持“市场导向、消费导向、以水定调、订单生产”的原则,继续实行“水改旱”或“旱改水”,发展避灾农业、高效农业、定制农业、净水农业。在漳河、温峡灌区末端、三级以上提水灌区、蓄水严重不足无水稻作区、血吸虫疫区及高塝缺水田块,全面推行“水改旱”;在平原低洼且水源条件较好的旱作区,实行“旱改水”,提高种植效益;在易受涝灾的地区改种短季作物或抗涝作物,发展避灾农业,避开6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洪涝灾害发生期;在水源较近、交通便利的平原旱作区,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推广“众诚五六”连锁超市订制农业经验,提高优质稻米定向供应市场份额;依托温峡、漳河等水质较好的湖库发展净水农业。
(三)推进示范带农业项目实施。将荆钟、荆京、荆沙三条“四化同步”示范带作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主战场,集中精力、集聚资金、集成技术,把高产高效创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耕地质量提升、绿色防控、籼改粳、粮经饲统筹、清洁能源、现代种业、稻渔综合种养等现代农业项目放在示范带沿线进行实施,打造现代农业新亮点。
(四)全面推广应用集成技术。大力开展春季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及科技下乡工作,全面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中稻-再生稻-油菜(绿肥)周年高效栽培、蔬菜“两减”提质增效、化肥减量增效、水肥一体化节本增效、规模化猪场绿色养殖和疫病净化、粮(油)改饲高效种养、稻田综合种养、果菜茶沼肥替代化肥、农作物尾菜秸秆类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生态循环农业、互联网+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等34项全省农业主推技术,扩大生物质秧盘育秧、生物全降解地膜覆盖的示范面积,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五)扎实举办“三新”示范样板。围绕现代农业项目实施、农业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在三条示范带沿线的规模连片高标准农田,举办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试验示范样板,切实做到有试验示范标牌、有责任单位、有责任领导、有技术专班,把农业“三新”试验示范样板打造成农业部门对外树形象的窗口。
(六)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着力打造“虾稻米”、“鳖稻米”、“鳅稻米”、“蛙稻米”、“再生稻米”、“富硒稻米”等区域公共品牌和“香稻米”、“有机稻米”等一批特色产品品牌。夯实特色水产业发展基础,着力打造以“盛老汉”中华草龟、“香稻嘉鱼”甲鱼、“荆京甲”甲鱼为核心的龟鳖品牌,以“楚玉”小龙虾为核心的虾蟹品牌,以“漳河”生态鱼为核心的鱼类品牌。依托双低油菜保护区建设,培植荆门高油酸菜籽油高端品牌;支持镇村菜籽油加工企业设备改造和工艺改良,推进双低浓香菜籽油产地初加工和标准化生产,变“卖菜籽”为“卖菜油”,实现就近生产、就地消费或电商销售。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涉农企业进行“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发展品质农业及品牌农业,提高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通过生态农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打造一批“三品一标”农产品,提高我市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七)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牧结合,在畜禽养殖基地周围建设畜禽粪污消纳基地,建立“猪-沼-菜(稻、果、渔)”、“牛-菇-稻(菜、果)”等循环农业基地,推动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实施。推进农渔结合,建立“稻+虾”、“稻+鳖”“稻+龟”、“稻+鳅”、“稻+蛙”、“藕+渔”共生等稻田综合种养基地。推进农旅结合,深度开发稻田综合种养基地、生态渔业基地、城郊蔬菜基地、城郊果茶基地等“旅游+”、“生态+”模式,拓展农业休闲、观光、采摘、垂钓功能,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休闲农业基地。推进农业综合体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的农业综合体,将现代农业项目向农业综合体倾斜。推进探索“互联网+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打造数字农业基地,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立,促进农业生产与电商融合。
(八)科学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总结2016年特大涝灾抗灾救灾的经验教训,科学制定和完善自然灾害、农作物病虫害防范应急预案,加强灾害天气的监测预警,及时发布自然灾情与病虫害发生信息及预防措施,落实好防灾减灾人员、资金、物资,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成立春播农业生产领导专班与技术专班,科学制定春播生产工作方案,加强对春播结构调整、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总结推广春播生产中的好典型、好做法,营造良好氛围,掀起春耕备耕春管热潮。
(二)加强科技指导。充分发挥各级农业部门的科技支撑作用与服务功能,因时、因地有针对性制定培训计划,贴近实地全程指导,确保结构调整与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任务扎扎实实落实到位。
(三)加强农资监管。以种子、肥料、农药、农机及其配件为重点,查打结合,加大对制售假劣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产品专项整治执法力度,确保农资供应质量可靠、价格稳定。
(四)加强农情调度。密切关注并掌握春耕生产动态,包括农资准备、春播进度、重大项目的落实等;强化信息调度和反馈,将春播进度、工作开展情况和典型案例及时反馈,确保科学调度。
(五)加强督查考核。将春播农业生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具体区域、具体主体,并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年终考核和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具体内容。加强对春播生产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督办检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对工作完成及时、质量效果好的,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被动、组织不力,导致贻误季节、农民利益严重受损的,要给予通报批评。
荆门市农业局
2017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