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防是祖国的门户和围墙,戍边军人是远离繁华都市、守护祖国安宁的特殊群体,他们忙训练、守边关,饱尝夫妻两地分居、缺席子女成长的艰辛遗憾。而子女教育问题,更是不少戍边军人眼中“比攻山头还难”的挠头事。
“保障军人子女接受良好教育,事关广大官兵切身利益,事关军队战斗力建设,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近年来,随着《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军地各级群策群力、同心同行,通过开办军人子女食宿站、联通远程教学网络等方式,千方百计为在基层一线、艰苦岗位、特殊贡献军人的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边关军娃进大城市、上好学校、考入重点院校的比例有了大幅提升。
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边关军娃求学之路仍然艰辛坎坷,很多戍边军人急在驻地优质教育资源匮乏,难在子女接受教育渠道受限,痛在自己戍边报国的志向和孩子人生出彩的梦想无法比翼齐飞……
“我们需要的东西很多都可以等,但孩子们不能等……对孩子,我们的回答不能是‘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也许,智利诗人密斯特拉尔的这首小诗,最能反映戍边军人期待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阳光普照的心情。
优待政策落细落小落实、保障措施加速配套到位,让边关军娃能够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成就追梦筑梦的美好人生,这既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千万戍边军人的内心呼唤。
请看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报道——
边关军娃,最爱这抹“中国红”。 王 昊摄
让边防军人不再为孩子上学犯愁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晏 良
温暖:一个电话解决子女入学难问题
“您好,我叫洛桑,是个边防军人!”3月20日,西藏军区某边防连连长洛桑来到无人且背风的角落,拨通电话,他仍在脑海中不断梳理措辞。
“您好!”听到米林县中心小学工作人员热忱的应答,洛桑赶紧简明陈述了自己准备请假赴校,给儿子朱桑报名就读的打算。
学校的答复温暖军心:“打了电话,就已报名!”
洛桑心里一热,紧接着问道:“孩子符合优待条件,能否酌情减免学杂费……”
他话音刚落,电话那端就朗声传来8个字:“不是酌情,而是必须!”
幸福来得真是太突然了!洛桑激动地拨通爱人拉巴卓玛的电话,让她赶紧带上部队出具的公函证明,找分管学籍的老师报名。他还特地嘱咐爱人,最好咨询一下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当面问清优待政策。
入学手续办得极其顺利,长期悬在拉巴卓玛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作为一名军嫂,她在孤独中有过抱怨、在繁忙中有过不解,但在此时,她心里更多的,却是对于丈夫“军人”身份的崇敬。
“这样办符合规定吧?”面对拉巴卓玛对于孩子入学“特事特办”的疑虑,现场工作人员微笑着告诉她,上级下发的文件中明确规定,西藏军娃是重点优待对象。
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向她介绍了自治区出台的“三包”政策,以及报读内地藏族班的规程,强调“边关军娃一并纳入”“你家孩子完全符合包吃包住、免学杂费条件。”
“电话预约”加“一视同仁”的拥军套餐,反映了边关军地各级积极致力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依法保障边关军娃入学的执行力和贯彻力。据悉,地方相关部门拿到部队出具的证明、验证适龄军娃确为“边防艰苦地区军人子女”,大多都会愉快接收、从快办理。
资料图。
曲折:各地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有差异
“你看看,权威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他们怎么能说无效呢?”采访中,林芝军分区刘干事告诉记者,并非所有边关军娃都能搭乘“入学快车”,政策有缺口、落实打折扣等问题,仍是雪域军娃求学路上添堵待疏的“绊脚石”。
去年夏天,刘干事专程休假回家,办理女儿上学事宜。出藏前,他不仅从单位开了协调入学公函,还复印了《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并在第九条第三款关于“驻国家确定的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军人”的相关内容下划线。
不料,看了部队公函后,工作人员却指着法规依据说,军委机关调整组建后,原总政治部下发的文件已经“过时”。
刘干事顿时傻眼,眼睛直直盯着手里的红头文件。他赶紧满脸堆笑地解释道:“新规出台之前,应当执行原有法规。再说,上级也没声明作废,各地都还照此规定执行……”但是,该工作人员坚持认为,部门调整组建,原有法规应被视作“过时”,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此后,经过多方协调,刘干事终于如愿以偿,将女儿送入公立幼儿园就读。
回望曲折的求学路,刘干事苦笑着说:“要想让孩子上好学校,还得自己找‘关系’协调。”
“去年以来,旅里共出具10份子女入学公函,寄至相关教育局后,有3个地方不能‘痛快接收’。”驻藏某旅秘群科科长乔罗布则颇显无奈地说,“相关工作人员要么以原总部及军区的规定过了‘保质期’、不具约束力、仅能作参考为由搁置观望;要么严卡边防军人行政级别,技术干部和营以下干部的子女被拒之门外……”
刚刚拿到单位协调入学公函的某旅干部刘重洋说,孩子能到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就读是他的心愿,但他同时也做好了“最坏打算”。
合力:军地携手打造入学“绿色通道”
初春季节,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精心筹划,组织教师团队到平均海拔4810米的岗巴边防营参观见学,让教师代表与学生家长在边关哨所面对面交流,把破解边防军娃求学艰辛、成绩靠后的“诊断会”开到了雪域高原。
“一线号脉”取得良好效果。有的教师联合呼吁“为吃苦者解难,向奉献者送暖”;有的教师致电戍边官兵,立下“边关安危交给你,孩子成长交给我”的动情誓言;还有的教师发出倡议,把边关军娃当作自家孩子一样真心关爱,把军娃求学当成自家事儿一样尽力办妥!
无疑,军民深度融合、情感交流灌注是解决边关军娃求学难题的有效途径。但要想真正让雪域军娃和城里孩子一样,同享一片教育的蓝天,必须做到情法兼顾,综合施策。
建章立制,依法优待。“军地双方联合修订下发军人子女入学优待规定,列出专项条款,开辟‘军娃优先入学’绿色通道。”某边防团政委陈晓军建议,应当对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真正让为国戍边的军人得到社会普遍尊崇。
联合办学,提升层次。抓住军民融合大好机遇,统筹协调边关军娃入学事宜。某团干事饶力谈道,军地双方可逐步加大联合办学、联创共育力度,优质学校应创造条件,接收更多的边防军人子女入学,解除戍边官兵的后顾之忧。
广开言路,群策群力。某旅士官尹德甫谈道,领导机关主动牵头,与地方教育部门加强互动,及时综合各方需求,为边关军娃入学预留“接口”;群工法律、宣传等部门也应发挥督促激励作用,千方百计解决好“官兵子女入学”这件领导机关责无旁贷的大事。
令人欣喜的是,建立“双拥联盟”、托举“边关春苗”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越来越多的政策法规和温馨举措正在悄然汇成爱的暖流,直击官兵心田,鼓舞戍边斗志。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晏良
责编:夏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