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此时的你
是否也带着乡愁踏上了外出奋斗的道路?
而今,
在电视上也能回味乡愁~
吃石牌豆腐 品湖北乡愁…… 由湖北广播电视台精心制作的四集《记住乡愁》湖北篇,陆续在CCTV4播出。《石牌古镇——急公好义》,您看了吗?
附上视频,别错过哦
片尾曲真的超好听~
被誉为中国豆腐之乡的荆门钟祥石牌镇位于湖北中部,地处江汉平原北部,东临汉江。
凌晨两点,晨曦未露之时,石牌的百姓就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劳作:磨浆做豆腐。当黄豆浆温度升至110摄氏度时,老匠人便开始摇浆,过滤、点浆、成型,一丝一毫都掌握得精妙。成品莹然如玉,口感绵滑。这种传统做法已在石牌悠悠延续了两千多年,如古镇石板上的豆香不曾褪去。
石牌,也因此有了“中国豆腐之乡”的美誉。石牌古镇,位于湖北中部,地处江汉平原。最早记载为东汉时期兰水城,三国时期更名为“荆城”,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蜀国将领关羽在石牌一带驻军打仗,每至秋日,天气干燥,人们便会出现种种不适,关羽见状向郎中请教,最终用豆腐治好了百姓的眼疾口疮。
岁月流转,时光变迁,在石牌,豆腐竟与关云长的义薄云天连在了一起。每吃下一口爽滑鲜嫩的豆腐,“扶危济困”、“急公好义”的美德就一并融入石牌人的骨血。义气,就这样在石牌这片丰饶的土地上长出繁茂枝桠来。
行善立德、邻里守望,搭上一把手,人生旅途一起走。困难时相互扶持,喜悦时彼此分享,急公好义让石牌这座古镇的青石灰瓦间有了温度和幸福的滋味。
《石牌寻遗》摄影:紫云英
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区,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荆门钟祥的蟠龙菜大概在湖北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但是石牌豆腐并不是人人知晓。
石牌镇,钟祥盛产豆腐的地方,有“豆腐之乡”的美誉,石牌镇几乎家家户户做豆腐,下面就为您揭开石牌豆腐的“神秘面纱”!
钟祥本地黄豆坐镇
荆门钟祥是著名的“长寿之乡”,除了气候宜人,当地的土壤还富含硒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造就了黄豆生长的一片乐土。
钟祥产的黄豆比一般见到的黄豆个头要小。可别小看这种黄豆,不仅出浆率高,营养价值也比别的黄豆高。用这种黄豆磨出来的豆浆看着都浓稠很多。
是不是有香喷喷好喝看得见的感觉?
磨豆浆是他们那里唯一一个借助了现代科技的步骤,毕竟现在要找头驴来拉磨确实是难度很高的...
借助这个机器,豆浆和豆渣就自己分离了,豆渣还要再回炉磨个两三遍才算是物尽其用。
传统工艺加持
在石牌镇,做豆腐那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手艺活,每一个师傅都有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项。
之前磨好的豆浆加热烧开之后,接下来就要过滤了。他们那过滤可不是像我们自己在家里做的那样直接往过滤网上倒就行了哦。
他们的行话叫,摇包浆。
这是最传统的做法了,师傅用这个布包进一步的过滤豆浆。靠师傅的手法,豆浆中残留的渣滓就会留在布包里,豆浆汁通过棉布的小缝隙就流进了下面的大纲里。
过滤好的豆浆就等着变成豆腐了,接下来就是做豆腐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点浆。
点浆就是在豆浆中加入凝固剂使其凝固,北方一般用卤水,而我们南方喜欢用石膏水。
按比例调好石膏水之后,一边加还要一边搅拌,保证能够充分、均匀的发生反应。
搅拌到豆浆逐渐变浓稠,就可以让它自己凝固了。静置十来分钟,豆腐的雏形,豆腐脑就完成了。
接下来豆腐脑就可以做成豆腐的各种形态了,所有的原理都是将豆腐脑用棉纱布包好之后压制,将里面的水分压出来,让分子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如果是做豆腐,压力是最小的,压力再大一点,就是做豆干。
已经按豆干的大小做好的竹格子,上面铺上棉纱布,然后再将豆腐脑均匀的铺上去。
包好纱布,用重物压制。
成型的豆腐干是一整块的,用小刀按印子一个个切开。
接下来,就是最特别的一步了,切割好的豆干,还要一个个单独包上纱布!
然后再上架子压。
这样出来的豆干不仅形状好看,口感还能兼具嫩滑和筋道,非常奇特!
最后的步骤就是卤豆干了。
新鲜出锅的香豆干,看着就想咬一口啊。
而压力最大的,就是做千张皮了。因为千张皮又薄又有韧性,所以豆腐脑要薄薄的铺一层,中间用棉纱布一层层隔开。
用架子全部装好之后,还要上千斤顶来压制哦!
最后出来的千张皮真的是薄如蝉翼韧如纸啊!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做豆腐很神奇?您还想知道荆门钟祥石牌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荆门钟祥石牌古镇等您来探索!
来源:腾讯网
责任编辑:刘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