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两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荆门模式”(上)倒逼出来的“按户连片耕种”

探寻事实真相,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今日聚焦》。我是主持人许阳波。继2016年我市沙洋县推出的“连片耕种”写入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之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按户连片耕种”完整写入,这个发端于荆门的土地改革新模式被各级领导称为“给全省树立了改革的样板”、是“第三次土地革命”。我市的这一做法为什么两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有什么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近日,《今日聚焦》记者深入到全市各地,对“按户连片耕种”的起源和推广进行了采访。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创造性地推出了“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措施,1982年,这个伟大的壮举被写入首个中央一号文件。此后,国家按土地肥瘦、距离远近、水源好坏搭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迅速使广大农村地区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我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改革带来的土地“分散化、碎片化”弊端日益凸显。

64岁的肖加兴是沙洋县毛李镇三坪村一组村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他家耕种的9亩多田分散在26处。为了给离家远的一块3分地灌水,他得用板车拖5卷塑料管和3卷电线到堰塘里抽水;收获的时候,他跟老伴两人要一天一夜才能收完。

沙洋县毛李镇三坪村村民肖加兴:“有的地方有3、5块田,不能发挥机耕作用,你去搞去吧,要搞几天才搞到那个地方,你说不搞吧,放弃吧,有点可惜。”

由于地块零碎分散,农民们不仅种地麻烦,也不愿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沙洋县毛李镇三坪村村民肖加兴:“我打个简单地比方,那块地是我的,这块地是他的,我修路不讨好,农民的思想不是那么高的,要修的话我们三个一起修,你不修的话我也不修。”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迅猛增长,农村土地撂荒现象越来越突出,解决土地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改善灌溉条件,就成为当地村民最迫切的需要。

沙洋县毛李镇三坪村村民肖加兴:“我们就想个什么办法,能不能把田地集中,自己引水,自己修机耕道,那就很好。”

像肖加兴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农村非常普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  :“比较效益下降,还带来了农业对土地的粗放式经营,出现了‘撂荒’的加剧。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来提高土地的利益效率,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土地流转的发展过程,就是在这一种现实矛盾中逐步形成的。”

三坪村位于江汉平原西北和荆山余脉东南的山岗丘陵过渡地带,全村耕地面积2070亩,以水稻、油菜、小麦种植为主,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由于地块分散,灌溉问题一直是老百姓争执的焦点,矛盾时有发生,村干部的精力大都用到调处纠纷上,哪顾得上发展村集体经济。

沙洋县毛李镇三坪村主任肖云:“从2002年划片之前,我们村里的纠纷是很大的,特别是村民为争水、抢水(发生纠纷),为了(解决)纠纷,村干部多次进行调解,(仍然)打得头破血流。”

水源难保障,农业生产成本逐步提高,三坪村的青壮劳力纷纷外出务工,留下的200号人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农闲时还可以勉强应付,农忙时则劳力更显不足。看着越来越多撂荒的耕地,村民们开始私自互换土地,以便于连片耕种。这一做法让三坪村的党支部书记杜龙兵坐不住了,他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并通知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家商议。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三坪村“两委”组织召开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普通村民参加的讨论会议上百次,收集各种意见1000多条。为避免将来人数有增有减变化大,考虑到“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国家政策,三坪村对责任田按“土质好坏、中稻产量高低、水源灌溉便利、离村湾远近”等条件折算面积,塘堰随耕地划入片区,给每块土地编号,印发给所有农户一户一册,不漏一户签字同意认可,然后登记上册,报农村经管部门备案,核发证件,确权到户。

沙洋县毛李镇三坪村党支部书记杜龙兵:“为了搞这个集中连片耕种召开会议上百次,每个组我都要参加,哪怕为一分田一口堰塘,都要做一个方案。每个方案上每一户群众不签字都不行。”

连片后,肖加兴的26块田调成1片田,他跟周边几户合伙打了机井,抗旱再也不需要那么多电线和水管了,并全部机械化作业。现在他老伴不再下田,他家1个劳力,还流转了弟弟家的20多亩田,自家所有农活半个月干完,农忙时中午还可休息2小时,家里现有2台插秧机能帮别人插200多亩田,他试着做起了新型稻虾连作模式,业余时间自己还能就近出去打短工“赚外快”,一年轻轻松松纯收入就超过10多万元,尝到了甜头的他打算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

沙洋县毛李镇三坪村村民肖加兴:“在我有生之年,如果有谁抛荒或者弃田,或者愿意转让给我的话,我继续流转,100亩到200亩都不怕。”

什么是“按户连片耕种”?“按户”,是严格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权,以农户为单位调整耕种土地位置;“连片”,是通过村组内部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互换和承包地重分等形式,使每户耕种土地连成一片、最多不超过两片且“不插花”,最大限度实现家庭适度规模经营;“耕种”,是不改变农地性质,守住耕地红线。

沙洋县农村经管局局长陈春生:“我们消除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不可逾越的分散化和分散化的鸿沟,通过这种方式,调低放活经营权,来把各家各户连成一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坪村的经验取得了成功,沙洋县迅速向拾回桥镇马新村、官垱镇鄂冢村、马良镇童沙村进行试点运行,想不到刚刚推行就得到广大村民的拥护。

沙洋县马良镇童沙村村民王宗恒:“孩子们在外打工,屋里老人们给他们看家,田也照样种两不误,年关回来的时候,年货给他们准备的好好的,外面的人干的也愉快,我们在家里老人也感到蛮满足,社会也和谐,我们目前来说感到很欣慰。”

按户连片耕种经验推广后,一些承包大户纷纷来到沙洋承包连片土地,他们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耕种既节省了劳力,方便了耕作,人也轻松自由了。

承包大户吴益民:“这快十倍都不得止,起码要快20倍,这一天开三十条都不得止。”

沙洋县县长刘克雄说,“按户连片耕种”的核心是“三稳定一调整两集中”,即保持家庭承包方式、面积、期限稳定;实行农户经营地块调整;实行经营权或承包权连片且不插花向单个农户集中,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总的要求是“一主一辅一不得”, 即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主,以承包权互换为辅,不得整村打乱重分。目前,沙洋县按户连片耕种面积87.9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2%,亩均生产成本降低300元。

沙洋县县长刘克雄:“农村土地实行按户连片耕种,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分散耕种成本过高,水利基础设施难管户等问题,帮助农民群众实现方便种田,轻松种田的愿望,同时为大规模流转经营打下良好基础。”

沙洋县的“按户连片耕种”取得了重大性突破,荆门市委、市政府以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及时出台了《关于推广农村承包土地按户连片耕种“沙洋模式”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截止到2016年底,我市按户连片耕种面积212.6万亩,总体连片率达65%。

荆门市农村经营管理局局长陈爱民:“它有效的解决了生产力的问题;有效解决了农村社会矛盾问题;有效解决了农田基本设施管护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它还有效地解决了细碎化的问题,农民就有新型经营主体入驻进行经营,新型经营主体用它企业的理念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来经营农业,所以说他是对农业农村起推动作用的。”

我市按户连片耕种的探索,受到广泛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等领导先后15次作出重要批示。2016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亲临沙洋现场视察按户连片耕种工作,给予高度评价。2017年2月14日,湖北省政协主席张昌尔视察按户连片耕种工作,称赞沙洋按户连片耕种模式是“第三次土改”。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半月谈、经济要参等上百家媒体作了推介。

【微评】我市推行的“按户连片耕种”历史性地抓住了二轮土地承包这个时间段,在不突破现有法律框架前提下,解决了农地细碎化问题,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当前的土地确权探索了经验。我市的这一做法为什么能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明天我们将继续为您讲述。好,感谢您收看今天的《今日聚焦》,再见!

来源:荆门广播电视台

责编:刘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