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荆州危在旦夕。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荆州儿女和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一道,进行了气势恢宏、艰苦卓绝的抗洪抢险斗争,创造了人类征服自然灾害的伟大壮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开设“家在山水间·重返抗洪抢险地”专栏,组织记者重返抗洪抢险地,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帧帧影像、一个个故事,讲述27年前那段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历史,全面展示荆州人民弘扬抗洪精神、建功支点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敬请关注。
长江荆江段“九曲回肠”,石首调关矶头处于河湾的顶点,历来有“长江九道湾,最险在调关”的说法。
27年前的那个夏天,长江八次洪峰接踵而至,石首调关矶头浊浪排空,惊涛拍岸。数万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生命守护家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抗洪壮歌。
加固堤岸
一次强过一次的暴雨袭击,一峰高过一峰的洪水肆虐,一处又一处的溃口险情……在这岌岌可危之际,军民齐心,夜卧长堤,身挡激流,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鲁木全望着奔涌的长江水,回忆道:“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当时有一处溃口,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冲了上去,手拉手,用身体堵住洪流。那份舍生忘死,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在另一处抗洪旧址,杨海林蹲下身,轻轻抚摸着加固后的堤岸,这位皮肤黝黑的汉子眼眶湿润,“那时候,家家户户拆门板、砍树木,老人孩子都上堤帮忙运沙袋。解放军战士三天三夜没合眼,有的人累得直接倒在泥水里就睡着了。”
玉米地
在石首市元丰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明香的带领下,我们行走在一片望不到边的玉米地里。她摸着一株绿油油的玉米叶片,喜不自禁地说:“再过一个月就能收获了。”这是连新垸村在10年前选准的富民“金钥匙”,采取“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上半年种玉米,下半年种西兰花。10余年间,合作社累计流转土地3500亩,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建成6800亩连片种植基地,西兰花和玉米年总产值已突破5000万元,成为荆州市规模最大、效益最优的西兰花产业核心区。“不愁销路,除了国内,还销往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经济效益很可观、也很稳定。”说起好收益,刘明香掩饰不住脸上的笑意与自豪。
向水而兴
写在长江畔的发展新篇
在调关镇,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丰收景象。
调关矶头
经历风浪冲刷的调关矶头,历经修复整治,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矶头干堤内侧,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遗址纪念碑熠熠生辉,不远处,曾经的防汛哨屋已改扩建为水文化纪念馆。江风拂过,传来孩童的阵阵嬉戏声。
新的希望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描绘美景。对于未来,石首市调关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副镇长徐妍慧信心满满:“调关镇将继续大力发扬伟大抗洪精神,以‘知音文化’为引领,以产业升级为支撑,以营商环境优化为保障,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当石首市建功支点建设排头兵。”
记者手记
把抗洪精神化作
建设美好家园的奋进力量
站在石首调关矶头,看江水奔流不息。二十七载光阴,改变了江岸的模样,却从未冲淡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底色。幸福苑陈华兰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蔬菜基地里农人们弯腰劳作时认真的神情,虾稻田边村委会主任杨炎华说起丰收时眼中的光彩……这些生动画面,都在诉说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伟大的抗洪精神,不仅存在于惊心动魄的抢险时刻,更延续在日复一日的奋斗之中。
水,在调关,有着截然不同的两张面孔。一张是 1998年夏天,那漫过警戒线、带着摧毁力量的浑浊面孔;另一张,是今天滋养着万亩虾稻、成片沃土的清澈面孔。
27年转瞬即逝,惊涛拍岸处已成悠闲江畔,险象环生的土地生长出万亩青翠。从抗洪抢险到乡村振兴,调关人攥紧的始终是那份在危难中淬炼出的“坚信”与“坚持”的火种,始终绽放在幸福苑居民们的笑脸上,播撒在希望的田野里。这份用生命铸就的精神财富,正由一代代调关人接续传承,化作建设家园、创造明天的磅礴力量。
来源:荆州发布
编辑:孙弋雯
二审:黄韶光
三审:吴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