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走来 向未来奔去 农业文化遗产的咸宁作为

咸安桂花源,当地女子打桂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农业农村部先后认定7批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赤壁青砖茶、咸安古桂群上榜。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农业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发展和创新,这是一道必答题。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探访咸宁两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传承

让桂花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9月26日晚,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石城村雷氏祖堂前,中秋祭月活动拉开序幕,鼓乐声声,礼炮阵阵,气氛热烈。

石城村以雷姓聚族而居,俗称“大屋雷”,每年中秋节前后,村里都会举办祭月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村民介绍,大屋雷自清代开始就有祭月习俗,延续至今。同时,这里还有代代相传的守月华、扛桂花神等桂花文化民俗。

仲秋之季,花香和树香弥漫山间,沁人心脾。

咸安桂花镇打下的桂花,将用来做实验。通讯员 陈洪国 摄

翻过一座山,便是柏墩村桂花源,有古树576株,面积约800亩。这是全国最大规模的集中连片古桂群。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咸安古桂群系统入选,核心保护区主要分布在以柏墩村为圆心的15公里半径范围内。

据悉,咸安区种植桂花历史悠久,最早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现存百年以上古桂2002株,占全国总数90%以上。拥有丰富的桂花品种资源、适宜的自然生长环境、优异的产品品质、独特的生产方式、种类繁多的传统桂花产品以及悠久的桂花文化等。

赤壁娘娘山春茶采摘。通讯员 陈红菊 摄

目前,全世界获得国际木樨属品种登录权的桂花品种172个,咸宁桂花已知栽培品种84个,木樨属其他品种4个,远多于我国其他省份。丰富的桂花品种资源,为全世界桂花种质资源库提供了多样性活样本,同时也为国内其他桂花产区提供桂花引种。

为提高桂花质量和产量,加快进入盛花期,当地先民们围绕人为选种、定向培育、采收运输及加工,探索开发出无性繁殖育苗技术、林茶间作立体栽培模式以及桂花保鲜加工传统技艺等技术。

“玫瑰香,茉莉香,比不过江南的桂花香……”秋意渐浓,在咸宁,桂花不仅飘香在城乡的空气中,更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里。

走进乡村,常常可以看到农民挥杆拍打、桂花如雨落下的场景。这不仅仅是古老的生产行为,经过代代传承,已成为一种民俗,衍生出祭祀、歌舞等。

桂花盛开,以桂花为主题的节会活动也热闹起来。2022年、2023年,咸安区连续两年举办桂花文化系列活动,通过桂花仙子评选等,讲好桂花故事;连续两年举办“蟾宫折桂”大学生认养古桂活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桂花文化。

赤壁娘娘山春茶采摘。通讯员 陈红菊 摄

去年11月,《咸宁市古桂花树保护条例》开始施行,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保护桂花古树为目的的保护条例。

今年8月,96名大学生认养103棵古桂,“认养桂花树,让我们在家乡有了一份牵挂,就像一直有个人在这里等我,让我记住乡愁。”有大学生如此感慨。

发展

产业化标准化 富足一方百姓

2014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入选。这也是我省首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茶叶种植和青砖茶加工为特色。

羊楼洞曾经的繁荣和辉煌,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砖茶独特的制作工艺如同濒危的物种,不仅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列入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密切相关的“万里茶道”,还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赤壁娘娘山春茶采摘。通讯员 刘建国 摄

保护文化遗产,不能单靠“圈养”。“要发挥农业文化遗产优势,富足一方百姓,让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赤壁市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依托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文化基础,提出“打造百亿茶业,擦亮千年品牌,重振万里茶道”发展思路,全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招商引资发力,先后投建赵李桥茶产业园、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组建赤壁青砖茶研究院、湖北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建成湖北黑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中国青砖茶未来实践展示馆等。

2022年,赤壁市茶园面积16.5万亩,茶叶总产量7.1万吨,产值60亿元,从业人员3.5万人,带动5000多户茶农增收致富。其中,茶叶加工企业42家,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全国销售网点360多个。

赤壁万亩茶园机器收割(资料图片)。通讯员 刘克强 摄

百亿产业成长的同时,也留住千年历史文化,古老砖茶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打造青砖茶标准体系,守住产业发展“生命线”,赤壁从青砖茶源头进行管控,在500多亩数字茶园里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气象监测站、智能灌溉系统,配备土壤墒情检测仪,可实时监测茶园土壤、病虫害等情况,实现数字化管理。产品加工环节,青砖茶通过设备改造升级,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清洁化生产。目前,已构建完备的赤壁青砖茶标准体系,涵盖种植、加工、包装、运输、流通、溯源以及售后等,整个产业链共85个标准。

为提高黑茶产品话语权,2021年底,赤壁市建成我省首个黑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直接提供黑茶、红茶、绿茶等37种产品的检测,检测项目实现全覆盖。

赤壁万亩茶园机器收割(资料图片)。通讯员 刘克强 摄

创新

让古老历史链接年轻时尚

一朵花能撬动多大的产业?

数据显示,咸宁6个县市区45个乡镇栽植桂花,面积约10万亩;现有产花树约100万株,年产鲜桂花约150万公斤;桂花苗圃近2万亩,每年产桂花苗2.5亿株……截至目前,全市现有涉桂企业460余家,形成桂花食品、香料加工、旅游等产业链条。2022年,桂花全行业产值14亿元。

赤壁数字茶园。通讯员 郑青 摄

从零散的种植采摘,到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再到精加工、深加工,咸宁桂花逐渐由单一产业发展成为链条,这离不开科技创新“加持”。

桂花含有70多种芳香物质、15种维生素、22种氨基酸、10多种微量元素,适合开发纯天然功能食品和保健品、药品。从2008年开始,咸宁先后成立桂花研究所、桂花产业技术研究院、桂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湖北省香花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大资金投入,研发出具有保健功能的桂花精油、桂花茶等高附加值产品。

一扬香花公司生产的“桂花礼”系列产品,入选首届湖北“十大创意礼品”,桂花面膜等年轻时尚的产品,让人爱不释手。

一块砖能砸出多大的市场?

中秋国庆假期,羊楼洞古镇“月夜羊楼”活动吸引众多游客。通讯员 黄勇勋 摄

2020年初,蒙古国向中国赠送3万只羊,同年12月8日,湖北省向蒙古国捐赠一批抗疫物资和1.5万份“川”字青砖茶,留下“羊来茶往”的佳话。

青砖茶还是“老味道”,但摇身变成“轻砖”。常规茶砖一块重1.7千克,而这1.5万份“川”字青砖茶则是赵李桥茶厂当时推出的新产品——巧克力型便携式青砖茶。

因新颖、轻便,在湖北省选择回赠礼物时,这款“巧克力”青砖茶被一眼相中。

青砖变“轻砖”,看似工艺更新,实则是思路巨变。目前,赤壁青砖茶已开发出茶饮料、茶食品、茶医药、茶服装、茶日化等百余类300多种衍生产品,古老砖茶“玩”出新花样。以茶产业为龙头,农商文旅融合发展,2022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160亿元!

夜幕降临,位于赤壁市人民广场的赤茶旗舰店人头攒动,在这里,既有传统的煮茶饮茶,也有将青砖茶与奶茶、咖啡相融合的新式饮品,一经推出,就吸引大批年轻人前来“打卡”。

因为创新,赤壁青砖茶、咸安古桂群不仅能很好地传承“活下来”,而且终究会“火起来”。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羊楼洞古镇打造“月夜羊楼”灯光夜游项目,异常火爆,游客接待量超20万人次。

在赤壁市农业农村局干部汪仁敏看来,农业文化遗产如何与现代消费相链接,个性化、时尚化、国际化设计与表达,必不可少。“既要坚守文化底蕴,又要创新产品形式,想方设法吸引广大年轻群体。”她说。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琳达

二审:杜莉

三审:黄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