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荆门市最早创办并成功实现改制的乡镇企业之一,是全市第一个迈入亿元俱乐部的乡镇企业,第一个入围“全国大型乡镇企业”的乡镇企业,第一个通过捆绑实现上市的乡镇企业,第一个实现“农民进城,乡镇企业兼并国有企业”的乡镇企业,第一个通过改制(改革)重组,裂变孵化5家亿元以上企业的企业。
从1982年到2022年,它已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发展的“秘密”是什么呢?本期小编带你去“揭秘”。
“晶”亮世界
----湖北荆玻集团40年发展纪实
在广袤的江汉平原,秀美的长湖之滨,坐落着一座美丽富饶的小镇------后港。它是楚文化的发源之地,也是湖北荆玻集团的发祥之地。秉承“让美好生活更‘晶’彩”的企业使命,湖北荆玻集团从一叶小舟,成长为一艘航母,历经四十年的风雨,正从长湖出发,汇入长江,驶向大海,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缘起】
时光追溯到1980年。后港农机站由于受分田到户,农机没有了用武之地的影响,风华殆尽,濒临倒闭。如何断尾求生,寻找新的出路?成为摆在时任后港农机站站长尹再富和镇政府领导面前的一道难题。
尹再富 原荆门市第二玻璃厂厂长 时任后港农机站站长
“我们主要是以耕田种田整田为主,因为农村分田到个人了,不需要机械了,所以冷落。”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看到分田到户后,农民手中有了钱,那些纸糊篾扎的窗棂开始换代,农机站一班人敏锐意识到是个商机。
尹再富 原荆门市第二玻璃厂厂长 时任后港农机站站长
“因为我们当时的市场南方没有玻璃厂,只有洛阳和青岛,农民正在土墙换瓦房。”
全志超 原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时任后港镇委书记
“当时很多人确实不相信,后港这个地方没有资源怎么能建玻璃厂呢,但是我们说,按照小平同志讲的,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就死路一条。当时如果不建厂不办厂,不转产,农机站就基本上彻底倒闭了。”
创业期1982---1992
筚路蓝缕 创业始成
选择办玻璃厂,是阵痛后的成长,也是勇毅者的必然选择。创业伊始,一穷二白,困难重重。
张方德 原荆门市乡镇企业局副局长 时任荆门市第二玻璃厂副厂长
“确定了项目以后,技术从哪里来,市场怎么样,一切面临的事情太多了。”
全志超 原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时任后港镇委书记
“这个工作是很艰难的,当时没有技术,没有原材料,没有资金。”
东挪西借,向银行贷款,还有60多万的缺口。征得镇委镇政府同意,企业决定面向企业职工筹集资金。
卢修龙 湖北荆玻集团董事长
“当时我们一方面是承诺以2分的息向职工集资,另外我们向社会大量招工,进厂每个人必须交1200元的押金,这样我们共筹集 20 多万元资金。”
企业有困难我来扛,没有回报宁肯选择相信。会计龚广福,妻子做裁缝,家里有一定积蓄,为了帮助筹集资金,他拿出为女儿结婚的2万块钱交给厂里。
龚广福大女儿
“当时我妈妈还是有点不同意,他就耐心的说服,我妈妈就同意了。”
有了这种力量和支撑,创业者们干劲更足。
解决掉资金问题,时任副镇长的朱志斌、厂长尹再富、副厂长卢修龙一起迅速来到湖南,以三顾茅庐的诚意请来武汉玻璃厂退休工程师魏启南。
卢修龙 湖北荆玻集团董事长
“他是专门搞设计的总工程师,收割的时候,收割水稻,当时我们就在田里帮他收割,挑草头啊,割谷啊,搞了两天,他也很感动,他就说这个事我一定来给你们想办法。”
为了让魏师傅安心工作,玻璃厂特批建设了一栋两层小楼,把魏师傅的爱人和儿媳妇调到玻璃厂上班,并把她们全家转为商品粮户口。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那个还没有形成普遍认识的年代,这群企业创建者便早有共识。
一花引得百蝶来,在魏师傅的带动下,来自武汉的配方、工艺炉窑设计、烧炉师傅全部来到这里,干部职工信心大增。
1982年10月,荆门市第二玻璃厂点火成功,正式投产。整个后港镇为之震动,人们纷纷奔走相告。
随后,一条瓶罐生产线又拔地而起,荆门市第二玻璃厂由一条小平拉生产线逐步扩大到4条生产线,年创产值近千万元,而周边的荆门市第一玻璃厂、荆州九店玻璃厂、仙桃玻璃厂却因为竞争纷纷倒闭。
张方德 原荆门市乡镇企业局副局长 时任荆门市第二玻璃厂副厂长
“建这个厂还是很吃力的,农民来搞制造,当工人,那个素质是特别低,就干中学,能者为师,就这么传帮带过来的。”
十年,是岁月的一粒尘埃,对创业者而言,却是历经风雨,书写传奇的过程和一辈子的记忆。
玻璃造出来了,还得卖出去,市场在哪里?除了魏师傅带来的湖南市场,剩下的得由玻璃厂第一代销售人员去完成。如何做好销售,人们不懂其中学问,只能到市场上去摸索。
田华明 荆门荆华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时任荆门市第二玻璃厂销售员
“一次在长沙,我们下了火车以后,走到建材公司门口,我就想,建材公司它是卖建材,建材与玻璃有关啦,我就去问他们,一问啦他们就说要的不得了,他说这玻璃我们也要啊,是不是我跟你去厂里考察呢?我说我不行,我是来这里进原材料的,我三天才回去,你愿意,我可以把你带过去我们进行谈判,他说可以。三天后,我把他带到我们厂里来了,这是我们厂里第一笔大生意。”
坐50个小时的绿皮火车,迎着漫天冰雪,然后用火热的液体赢取信任,时任玻璃厂销售员的张方义、田华明、文云廷等就是这样一口一口喝定了东北市场。靠辣酱、快餐面、凛冽寒风中两条不知疲倦的腿,以及高涨的热情,销售人员打开了西北市场。
张方义 原湖北荆玻集团副总经理 时任荆门市第二玻璃厂销售员
“当时我可以说是有三感,一是任务过重的压力感,二是时间过长的寂寞感,三是冰天雪地的寒冷感。”
文云廷 湖北荆玻集团副总经理 时任荆门市第二玻璃厂销售员
“我们都是带着快餐面,一个月带30包快餐面过去,在东北,我们开发了十多个厂,当时我们一个月发26,28个车皮到东北,销售额当时一个月达到100多万。”
没有辛苦,何来成功!没有困难,何来荣耀!随着东北、西北,省内、省外全面开花,荆门市第二玻璃厂产品卖遍全国。
筚路蓝缕,创业始成。
【成长期1992----2002】
企业航母 成长远航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1992年,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荆门市第二玻璃厂更名为荆门市玻璃总厂,快速发展。而此时,镇办草帽厂、砖瓦厂、磷肥厂、轧钢厂等8家企业却奄奄一息,濒临倒闭。
为盘活这些镇办企业,后港镇委镇政府审时度势提出由荆门市玻璃总厂收购兼并,组成企业“航母”。同时,成立湖北荆玻集团,实现多元化发展。此时,由于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乡镇企业,荆玻集团集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企业还主动走出去承包经营了武汉玻璃制品厂和襄樊新华玻璃厂,大获成功。
唐志金 湖北荆玻集团党委副书记
“矮子爬坡,芝麻开花节节高,当年投资当年收回(投资),还清了当年银行贷款150万元,后来还到银行不愿意让我们还了,你们还了130万再也不能还了。”
卢修龙 湖北荆玻集团董事长
“当时我们发展到13条生产线,产值达一个多亿。在先进技术和资本优势的支撑下,荆玻集团的产值及销售额跳跃式上升。”
一路高歌猛进,荆玻集团步入发展快车道。做大、做精、做专、做强,一步一个脚印。
为持续形成创新能力,荆玻集团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到大专院校定向招生,成立QC攻关小组,与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合作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本土人才,并迅速抢占了行业制高点。
1996年,公司入选“全国大型乡镇企业”,1997年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企业”,1998年被评为“湖北工业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企业”。
一串串数字,一个个荣誉,凝聚着一代荆玻人的汗水和智慧,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1996年,国家鼓励大型乡镇企业上市,湖北荆玻集团也迎来了高光时刻,通过入股三峡新材,荆玻集团实现了部分资产成功上市,获得1亿元的发展资金。
刘卫国 湖北荆玻集团总裁
“三年排队以后,这个时候国家政策发生变化,重点支持国有企业解困,支持国企上市,我们荆玻作为乡镇企业不再是重点的上市目标了。这时候呢,湖北省发改委就叫我们以三峡新材,就是当阳玻璃厂为主体,因为它是一个国有企业,联合了武汉玻璃厂、我们荆玻集团三家联合组建了一个上市公司就叫湖北三峡新兴建材有限公司,我们荆玻拿了两条最优质的玻璃生产线,成立一个公司。成立一个公司以后,成为三峡新材的全资子公司。”
由无钱办厂到年底账上坐躺几千万现金;从四条线到十三条线,形成10多个系列,产品覆盖全国;从名不见经传,到参股上市企业,成为全国明星企业,荆玻集团走过了一段最为辉煌的道路。
【改革期2002-----2012】
负重改革 华丽裂变
经历了乡镇企业的崛起,自然也会见证它的衰落。
90年代后期,随着集体经济在灵活的市场经济面前逐渐失去了活力,改制成了那个时代搞活经济的代名词,荆玻集团也不例外。
2002年 ,按照政府要求,企业果断进行改制,由集体企业改为股份制民营企业,职工可自愿入股参股,或承包经营部分生产线。
王明洪 湖北明弘科技集团董事长 原湖北荆玻集团常务副总经理
“有个一炉三线的三机窑出现亏损,我们集团党委,班子研究决定将这条线把它发包出去,承包出去,当时集团党委决定由我来承包三机窑,当年就扭亏为盈,把亏损的局面扳回来。转变以后县委县政府就提出要把它改革划出去,最后县委县政府提出八字方针,规范、提速、发展、裂变,当时我是常务副老总就把我剥离出去。”
截止2012年底,企业改革(制)全面完成,湖北荆玻集团裂变出湖北明弘建材有限公司、荆门荆华铝业有限公司、湖北晶昱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湖北丽阁铝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荆玻海龙玻璃制品有限公司5家企业,大家错位发展,各显神通。至此,名噪一时的明星乡镇企业荆玻集团成为历史。
舒武兰 湖北晶昱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原湖北荆玻集团副总经理
“荆玻集团可以说是一个大熔炉,也让我们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也锻炼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
王明洪 湖北明弘科技集团董事长 原湖北荆玻集团常务副总经理
“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事,学会了经营,积累了人脉,这段经历给我个人创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前为了壮大个头而收购企业,此时则是为了减负瘦身而裂变。荆玻集团如蝉蛹脱壳,华丽转身,又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并迎来了崭新的发展纪元。
卢修龙 湖北荆玻集团董事长
“改革裂变后,以荆玻集团为核心整个荆玻系企业,由3个多亿的产值增加到40多亿,产品覆盖浮法玻璃、玻璃器皿、酒瓶、铝型材等,形成10多个系列和上、下游产业链条。”
【转型期2012----2022】
创新转型 潜龙腾渊
思想上的裹脚布解不开,发展上的大步就迈不开。
进入企业发展的第30个年头,荆玻集团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高瞻远瞩,再次突破思维框架,构建转型创新新格局。
2014年,荆玻集团新任总经理卢军走马上任。作为企业第二代掌门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他力排众议,要求企业退城进园,专注于晶白料高档白酒瓶这一细分领域,并在后港工业园区新建了两条高档白酒瓶生产线。
卢军 湖北荆玻集团总经理
“因为我认为只有把产品做精,才能做大做强,且企业分散不利于环境治理。”
事实证明,卢军的决定是正确的,2016年以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不转型就面临关停。
为提升产品品质,进军高端市场。湖北荆玻集团将设备进行了全面升级, 将煤气发生炉由手动加煤改自动加煤、配料比例由手动改为自动;将普通的行列机升级为电子拔瓶、电子钳瓶、电子分料、电子翻转、电子阀箱,在一组机器上制造出不同的产品,同时建立起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并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实现了由低端向中、高端和深加工转型,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
刘卫国 湖北荆玻集团总裁
“我们做了晶白料、高白料。再就是深加工领域,做贴花、烤花、烫金、印花,随着我们产品结构调整,我们市场也发生变化,现在目前湖北省内市场的话80%、90%都是我们的,还有我们现在省外市场,开发的非常快,我们金世缘已经做了3000多万(元),我们衡水老白干、古井,我们今年又开发了湘窖、沱牌、金徽,这些都是上市公司,都是我们今后的市场主体。”
创新转型,重塑了竞争优势,提升了社会价值,推动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客户纷至沓来。稻花香、五粮液、今世源、老白干等一批大型白酒生产企业和上市企业都成为荆玻集团的客户,企业排队等货成为常态。
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产品销售遇到困难,湖北荆玻集团却采取个性化订制的方式,实现了逆势增长。2021年产品销售额增加30%,并获得荆门市市长质量奖。
卢军 湖北荆玻集团总经理
“市长质量奖每年只授予一家企业,这个荣誉授予我们既是对荆玻集团的肯定,也是企业对外宣传的一个金字招牌。”
【憧憬 未来】
壮志飞扬 “玻”筑未来
前路漫漫只争朝夕,未来可期尚须努力。湖北荆玻人将恪守“恭谦、厚德、勤勉、创新”的企业价值观,以“锻造精品,打造百年企业”为目标,奋力实现战略、市场、客户、产品、能源五大转型,让湖北荆玻集团这颗璀璨明珠更加耀眼。
卢军 湖北荆玻集团总经理
“市场竞争不同情弱者,唯有突破方能出局。下一个十年我们将通过技改、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开发以及绿色数字工厂建设,使产品深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增长20%以上的,稳步迈入中国玻璃制品第一方阵和全国中高端白酒核心供应商行列。”
长湖浪涌,静水流深 ,岁月磨剑,四方瞩目,湖北荆玻集团凭借敢为人先的豪迈气概,立企业中坚,做行业脊梁,演绎着中国乃至世界玻璃的“晶彩”未来!
编辑:张舒娜
二审:王兵
三审: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