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一封,银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烦。”在潮汕方言中,人们把外国称作“番”,把到海外谋生的华侨称为“番客”。汕头百年开埠的历史长河中,一封封侨批漂洋过海成为番客们与家乡的联系纽带,只言片语诉尽乡愁,几块银元撑起一家生计。
艰苦创业的潮汕番客们乐于回报乡梓,这座因“侨”而立的沿海城市从被动开放到全面主动开放,海外华人华侨功不可没。“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事业同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时的这一番讲话,鼓舞了许多海外游子。
近年来,重新修缮的小公园开埠区重现“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历史风貌,无数华人华侨回故乡探寻岁月痕迹,穿越老市区拔地而起的东海岸,一座再次注入“侨”文化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正悄然崛起。
爱国、爱乡、爱家
侨批里的家国记忆
早年间,潮汕方言将书信叫为“批”,海外侨胞寄往家乡的“侨批”有信,还有钱,当地人也称“番批”“银信”。
在潮汕人越洋讨生的年代,这一封封特殊的书信关乎一家老小的生计,也承载着潮汕侨胞对故里的无尽思念。历经一百余年,这些侨批被学者、收藏家从民间征集回来,存进档案库内,成为珍贵的史料。
林庆熙退休后致力于研究侨批文化,如今是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汕头侨批文物馆)的名誉馆长。他谈到,侨批和侨批业虽然成为历史的尘封,但其所隐含的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心系桑梓的侨批文化依然存在。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时专门来到侨批文物馆了解潮汕侨胞远渡重洋的历史。
侨批文物馆主展区共有上下两层楼,林庆熙清楚地记得,总书记对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建设家乡的历史非常关注,他把两层楼都看了一遍,并不时提问。
“‘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近两年,闻讯而来捐侨批的“侨二代”“侨三代”不少,林庆熙说,目前汕头馆藏侨批实物原件已逾7.8万封,相较于2019年底的3万多封,实体数量翻了一番,为全国藏量最多。
生于斯,长于斯
数代潮汕人的“小公园”再被唤醒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后,小公园开埠区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里拥有中国内地面积最大的一片骑楼群,也是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汕头160余年的开埠史发源于此。
几代本地市民、潮汕籍侨胞的记忆里都有这片融合中西风格的骑楼群。汕头小公园街道万安社区党总支部书记、社区居委主任陈顺民今年60岁了,在他的记忆里,有数十年,这里都是汕头的“CBD”。
“我在这里长大,在这里读书,又在这里工作。”他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公园开埠区热闹繁忙,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海外侨胞回到汕头也大多会领着家人重游故地。“这里有餐饮、百货、服装等等,人们在这里可以买到生活中需要的所有东西。”陈顺民说。
作为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城市开埠区之一,小公园见证了汕头从一个海边渔村发展成一座繁荣的新兴港口城市,承载着汕头开埠史的城市记忆和文化底蕴。“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越是这样越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公园和市民交谈时这样说道。
为保育、活化这一片区的历史风貌,近年来,汕头用“绣花”功夫对小公园开埠区沿街骑楼进行修复,在保持街区整体风貌协调的同时,注入本土文化元素,汕头旅馆招牌上象征性的“汕头”二字,被“复制粘贴”到多家文创店门口,旧片区焕发新生机。
如今,这片开埠区沿街353栋、面积约23万平方米的骑楼群被修缮,且“修旧如旧”,百载商埠历史风貌焕然一新。小公园周边还集聚了侨批文物馆、开埠文化陈列馆、红色交通站等专题展馆群,汕头市的历史名片再次被擦亮。
因“侨”而立,因“侨”而兴
百年商埠再出发
在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侧,这座欧陆风格建筑十分显眼,一楼进门处赫然写着大字:“从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全面开放”。这里在2010年被设为汕头市开埠文化陈列馆,成为一个窗口,展示了1860年汕头开埠以来的历史脉络,呈现着汕头城市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记得当时为总书记讲解了展览的三个部分,总书记对每一个部分都听得非常仔细,并且不时提问。”讲解员黄少彦是“90后”,她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观时发出的殷殷嘱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汕头要充分利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找准定位,扬长避短,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黄少彦感概,随着小公园开埠区、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等地知名度不断提高,不少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海内外华人华侨慕名来到这里“打卡”。
从小公园开埠区往东,穿过繁华的老市区,汕头东海岸新城近年来也不断进入海内外潮人的视野——沧海成桑田,高楼大厦如春笋般破土而出;东海岸大桥、新津大桥等网红桥闪耀汕头湾,与小公园开埠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一城两端交相辉映,美丽的华侨之乡再次被注入新能量。
“汕头经济特区要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加强海外华侨工作,引导和激励他们在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的重要讲话,让不少汕头侨资企业倍受鼓舞。
因“侨”而立,因“侨”而兴。汕头现有5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区建立以来,汕头吸收侨资78.6亿美元。2014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为主题的国家级改革创新平台,侨资、侨力再次成为汕头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海风吹拂、海浪翻腾。站在新的起点上,这座百年商埠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勇于发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新的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
来源:南方网
编辑:琳达
审核: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