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网评论员: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仲春,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园,习近平总书记思接千载、鉴往知来,深刻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主动精神。

马克思深刻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个国家和民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受制于特定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而且取决于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道路必然是从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走出来的。

这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和弘扬。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把握社会规律、指引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高度,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宏阔视野和深邃眼光,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重要时间节点,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重要会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布鲁日欧洲学院等国际场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外出考察调研时,在贺信、回信中,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深入开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关于中国文明历史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坚持从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文明历史和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对国家发展、民族兴盛、文明传承的重大意义。

关于坚持正确的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些重要论述,鲜明回答了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中国文明历史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阐明了中国历史文化对凝聚民族力量、筑牢精神根基的重要作用。

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和“变”的关系,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的鲜明本色。

关于汲取历史智慧推进治国理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要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历史科学经世致用、资治鉴世的功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史为鉴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文明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逻辑的科学把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重要论述指引下,新时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激励中国人民自信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来源:求是网

编辑:云薇

审核:许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