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构建“荆楚安澜”现代水网 为粮食安全赋能

“有收无收在于水”的农谚道出了水利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眼下正是春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截至目前,湖北省用于春灌供水5.8亿立方米,覆盖农田面积1000多万亩,为丰收奠定了基础。

位于湖北荆门、宜昌、襄阳三市交界处的漳河水库,是该省管辖最大水库。总长7167公里,分为总干、干、支干、分干、支、分、斗、农、毛9级的13990条渠道,将清澈透亮的漳河水顺利输送到田野中,为漳河水库灌区带来勃勃生机。

漳河总干渠渠道及灌区。漳河工程管理局供图

历史上的漳河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天旱地冒烟,十年九不收。”为了除水害、兴水利,漳河水库的建设于1958年全面展开。67万多人参建,历时8年,几经辗转,“移山造海,众志成城,改造漳河,幸福万代”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漳河四干渠永盛渡槽及灌区。漳河工程管理局供图

“千年‘旱包子’终变荆楚大粮仓。”漳河工程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水库建成以来,在灌区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上发挥了重要的民生保障作用。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60.52万亩,2015年至2021年灌区粮食产量由18.68亿斤增长至26.61亿斤。

每一幅金色丰收画面背后,都离不开水利的重要支撑。灌区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十四五”期间,湖北除实施10个大型灌区新建扩建工程,还将滚动实施年均100万亩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今年将完成35处中型灌区年度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0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亿斤。

“颜家台灌区改造后,颜南渠的水大得、快得让我不敢相信,再不担心没水用了!”荆州市江陵县秦市乡吴堤村村民雷超柱站在自家田边喜滋滋地说。

雷超柱所说的颜家台灌区,地处江汉平原四湖流域中区上游,灌区水系涵盖6个乡镇。灌区自建成以来运行已超过50年,工程设施老化、损毁严重,骨干渠道普遍存在淤积、阻水的问题,部分支渠无法通水。

颜家台灌区工作人员介绍,2021年实施改造后,渠道过流断面扩大,灌溉时开闸后,7到8个小时水源就能到达渠道末端,打通“最后一公里”。同时,渠道疏挖初砌后,经水流冲击形成的“大洞”“小孔”“脱坡”等问题大大减少,减少了维修管护频率,降低了管护成本。

信息化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智慧型灌区”建设使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能远程控制闸门启闭,收集到的流量、水位、雨量等数据及时上传到平台提高了办公效率,实现“可看、可算、可调、可查”。

丰水区也重视节水。“湖北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湖北省水利厅农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地区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用水定额管理,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潜江高石碑镇兴隆河。张沛摄

潜江兴隆灌区设计灌溉面积74.92万亩,为该市特色“虾稻共作”“潜半夏”等优势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兴隆灌区管理局负责人寇强华介绍,该灌区完成了农业取水许可证申领工作,安装在线监测水量设施,按照用水定额,科学分配用水指标,实现农业发展量水而行。

潜江高石碑镇大岭村田间“水龙头”。王郭骥摄

在兴隆灌区所及高石碑镇大岭村,农田间,龙头一拧,清澈的河水奔涌而出。“灌渠从明渠变地下暗管,既节水又不占用农田面积。”潜江市荆幺河流域水利管理站站长黄祥呈说。

湖北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工程建设,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积极探索水稻灌区节水减排技术,大力推广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坚决遏制大水漫灌现象。到2025年,湖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将提高到0.54以上。

水利工程成为暴雨洪水来临时守护粮田安全的一张“王牌”。

去年8月,潜江遭强降雨,多条河流接近设防水位。杨市泵站、幸福泵站启动联动排涝,伴随着轰鸣的电机声,8台泵机火力全开,将城南河、百里长渠河水迅速抽排入东荆河,使泽口灌区(潜江)近50万亩农田免受洪水侵袭。

杨市泵站站长卫克好说:“作为水利补短板项目的杨市泵站总装机4×1250千瓦,设计排涝流量每秒40方,排涝能力满足二十年一遇的标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粮食安全这个天大的事情办好,水利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廖志伟表示,将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和水源工程,加快构建“荆楚安澜”现代水网,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来源:人民网

编辑:杜莉

审核:彭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