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天,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工作团队在总导演张艺谋的工作室展开了为期一周的创意讨论会,在此之前,导演团队已经确定了减半的基本思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五环如何呈现的创意基本形成。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五环呈现是历届奥运会规定动作,导演团队都是比拼这个创意,这次因为是冬奥会,所以我们很早就想到这样的一个方案,一直进行不断地打磨。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一张钢丝线编制的巨型网拉起了一颗璀璨的星光五环,在鸟巢留下了一个梦幻的经典瞬间,但运动员的入场式给导演团队留下了一点遗憾。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 常宇:艺谋导演说算是个小小的遗憾,08年的时候入场式的背景是比较简单的,运动员就是从这边场口上来这么走了一下,然后就转过去站在场地中心了。后来我们看比较明显的是2010年温哥华的冬奥会,他给运动员入场口做了一个东西,然后上面一个小的五环也很小,当时转播的时候尽可能找能看见运动员也能看见小的五环的角度,至少他给我们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路上还可以做成这样。
2020年10月份,总导演张艺谋以视频的方式向国际奥委会汇报了创意方案。
张艺谋:黄河之水然后迅速凝结成为一个冰一个水,立起来叫水立方,接着变成冰立方,接着就是24道激光去雕刻它,雕刻出冬奥会的全部历史,到2022北京亮相,接着转换节奏,24道激光就雕刻,然后把五环雕刻出来,直接接运动员入场式。
国际奥委会认可创意方案的同时,对五环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 常宇:国际奥委会问我得确保安全,因为我所有运动员都从你这个五环底下走过去,你要有任何闪失,那就麻烦了。我说我们现在有三个宇航员在天上,生产这五环,就跟生产太空站的是一个单位,我认为他们能行,我们这五环肯定没问题。
创意基本形成之后,艺术语言开始转换为技术语言。2021年3月鸟巢不再对外开放,开始了地面舞台系统的搭建。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位视觉设计师组成了一个视觉创作团队。
黄河之水要呈现出什么样的水的效果,还需要视效团队继续深化,导演团队则需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
5分钟的五环展示环节,除了装置、视频与激光的咬合,导演团队决定增加一些表演元素与之配合,为了测试视频和激光的效果,一个等比例的冰立方开始在航天15所的实验基地搭建。
一个14米高22米长7米宽的立方体,在6面LED屏的包裹下呈现了出来。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副部长 刘懿敏:14.25米高物理抛冰对这个方案的可行提出了质疑,然后提出了新的方案的确定。
这一次试验让导演团队对原本设计的14米高的冰立方尺寸提出了质疑。4天之后,技术团队迅速在国家体育场模拟了一个立方体,再次试验冰立方的高度。
经过了两次试验论证,冰立方的尺寸最终确定在鸟巢进行搭建,而藏在冰立方里的五环也开始了单环的发光效果测试。
三吨重的五环在国家体育场演出舞台的底舱组装完成,迎来了在排练中的第一次亮相。
在五环呈现后,导演团队加入了一个由冰墩墩演员推冰壶,打开中国门的表演。
入场式中五环悬吊的高度还需要进一步调试,物理碎冰的效果也需要再一次测试。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分场导演 王醒:他那个开仓活门抛出一个冰之后,他再抛出来就卡在那了,所以就一直扔不出来。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副部长 刘懿敏:多一个动作,多一个操作就多一道风险。基于这两方面考虑,当时这个视频效果做得也非常好了,这样最终确定了完全的节目最后4分半左右,最后呈现的这样子基本上没有一个人。
为了降低装置配合之间一切可能的风险,五环悬挂的时机也在优化。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副部长 刘懿敏:威亚和升降的操作,这两个怕不协调,出现相互撞这种风险,五环在冰立方里升到最高点,再挂的威亚就把这耦合动作变成单一的动作了。
物理碎冰的风险让导演团队决定完全依靠视频的仿真效果来呈现碎冰。
多媒体和装置联动的精准咬合是五环完美呈现的关键,也是最大的难点。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 常宇:整个的屏幕的这些设备升降的机构和控制播放控制,这三个东西必须得无缝衔接,才能展现成这样,其实这个挑战也很大。
一周之后的合练,视频和激光的配合又出现了问题。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频总监 王志鸥:在这短短几十秒里面我们要画几万个分镜,它所有点在上面的这个位置信息变成一个数字信息。
到底用激光点勾勒出什么?视效团队尝试了很多种方案。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觉设计师 何辉:对人形的一个勾勒,后来对字的勾勒,然后对冰立方的勾勒,然后现在是线条的一个勾勒,因为它是更重要的还是要表现这种激光勾勒的流动性。
雕刻时光的呈现最终确定为用激光勾勒运动线条。同时6位未来冰球队的运动员上场与影像冰球击打互动,冰球在视频空间中反复撞击后,冰立方渐渐碎裂,破冰呈现五环。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音乐总监 赵麟:五环可以说是最难的一个作品,一直在改,写电影一样的音乐和画面之间的配合,这是互相之间的咬合,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1月22日,一场大雪过后的国家体育场迎来了第二次带妆彩排,所有细节在不断优化的同时,演出的装置设备也迎来了一次天气的考验。作为升降装置的技术负责人,何冠杰在彩排前两个小时再一次来到了地仓。
每次彩排前技术团队需要对驱动、供电、升降轨道、显示设备、通信系统等逐一地确认状态和参数,以确保装置的安全。除此之外,在冰立方装置的内部还有一个需要确认的细节。
冰立方升起活门打开之后,4位操作人员需要在威亚下降的过程当中,迅速将5环挂带挂上,挂钩的这个动作是地面舞台系统唯一需要人来操作完成。
一个重达3吨的冰雪五环,由两根18毫米粗,安全承载系数超过5环重量12倍的钢丝绳悬吊,从冰立方装置内部升起。
距离开幕式正式演出还有13天,导演组决定替换冰墩墩的服装,有道具组尝试一种发光效果更好的服装。
冰墩墩的服装亮度需要在地屏上从转播机位里得到确认。
道具组用5天5夜赶制出来的服装得到了导演的确认,但对冰墩墩演员来说,还需要花时间适应新的衣服。
6个冰墩墩的加入给这个充满力量科技感的五环展示带来了一些可爱灵动的元素。他们上场的时间很短,只需要完成一个与视频配合推开中国门的动作,但不到一分钟的展示,他们已经排练了三个多月时间了。
正月初一,距离开幕式还有三天时间,鸟巢里最后一个排练日,每个节目都在抓紧最后一小时的排练时间。6位冰墩墩的演员还有30分钟的排练机会,每次上场前他们都需要至少半小时来穿这身衣服。
因为转播镜头的需要,中间两只冰墩墩必须由主席台上场口改为两侧,位置的改变意味着距离、时间和速度都必须改变。
深夜零点的鸟巢依旧是灯火通明的排练,时间也来到了2月2日,开幕前最后一个彩排日。
这是改变了出场位置的冰墩墩在正式演出之前唯一的一次演练的机会。30秒钟的演出时间,转播机位里也不会有任何特写镜头,冰墩墩们顺利完成了最后一次彩排演出。
也是在这一天,开幕式最后一次彩排,参与国际传递环节的各界代表齐聚鸟巢,航天英雄景海鹏和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都是第一次参加演练。
张艺谋:人民传递国旗的理念也是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来完成,因为国旗入场或者叫升国旗之前有一个简短的入场,怎么展示国旗也是一直是煞费苦心,冬奥会开幕式上很多点上强调了人民性,所以我就希望是这么两排人,都是由各行各业普通人,56个民族的代表以及国家楷模和精英,国家功勋的获得者等等。所有的优秀的人和普通的人组成了人民这样的一个概念。
首先是由12名少年儿童手举国旗入场,然后传递给各界代表,整个传递过程伴随着现场《我和我的祖国》的小号独奏,看似简单的一个过程,但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用心。
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党总支书记 盛阿伟:他说要慢慢地上去要尊重他,接过来再慢慢地放下去,既要有尊重敬畏之心,又要有微笑的表情。
参与国际传递环节的是176名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他们当中有医护人员,有铁路职工,有街道基层干部,有普通的志愿者,新疆大叔买买提江·吾买尔,排练时有点闷闷不乐,他的勋章落在了伊犁家中。
演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大家熟悉传递的速度,根据耳机里导演的口令,尽量在音乐结束的时候将国旗传递到国旗班手中,这一次演练的传递速度就有点慢了。
经过几次排练,大家对传递速度的控制越来越好,晚上彩排时和音乐配合就很成功,买买提江惦记的勋章也在开幕式前一天拿到了。
张艺谋:我们的祖国的下一代打开国旗,然后递给了人民,用一个小号手来吹脍炙人口的旋律《我和我的祖国》,就希望传递国旗的环节能在感情上打动大家。这种传递国旗我觉得是让普通人和国旗距离非常近,让他有一种接触,有一种人和国旗的感情能得到很好的一个表现。
距离开幕式还有一天,所有演员休息调整一天,国家体育场变得有些冷清,技术团队特意要求导演组配合加了一次技术联排,确保万无一失。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分场导演 王醒:和技术团队磨合了非常多的时间,虽然都见不着面,但天天在口令里面见面,依靠技术就是依靠团队来整体咬合这样的一个视觉、机械、灯光,所以这个节目是含金量很高的。
联排结束后,技术团队走上地面舞台,再次确认五环的回落情况。
冬奥会开幕式地面舞台系统技术负责人 何冠杰:下落过程中对每一个发光的扩散板的效果,还有一些像素的细节进行最后的确认,在心理上面让自己更放心一点,最后的这种查漏补缺,看能不能再发现一点蛛丝马迹。
冬奥会开幕式冰立方项目副经理 赵劲彪:平时工作我们都在地仓,很少在台面和五环这么亲密的接触,最后一次了,最后一晚跟它合个影,希望它明天能惊艳全世界。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五环项目施工经理 林春海:从我们接到命令整整是360天,时间过得很慢也很快,很多的心酸,今天看到五环挂在这里,用言语表达不出来,就那么美丽的东西摆在这里了。
冰雪五环破冰而出,破冰寓意着打破隔阂、互相走近。
来源:央视网
编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