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交界地区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后来发展陕甘宁边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沿革而来的。西安事变以后,1937年5月,我党为坚持国内和平,团结抗日,将陕甘宁苏区改为陕甘宁特区。1937年抗战爆发后,9月20日,工农民主政府遵照中共中央代表与蒋介石的共同决定,正式更名为陕甘宁边区,归国民政府领导。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根据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937年5月12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制定《陕甘宁边区议会及行政组织纲要》,初步确立抗日民主的政治体制,同时通过《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开始用“陕甘宁边区”这一名称。《纲要》规定:“陕甘宁边区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实行最适合于抗战的彻底的民主制度。”7月,中共首次将工农民主选举改为“一般民主选举”,开始了普遍、直接、平等和无记名的民主选举运动。召开了县、区、乡各级议会,选举产生县、区、乡各级政府。1937年9月6日,西北办事处改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张国焘,首府延安。10月12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33次会议通过决议(未正式公布),承认陕甘宁边区,直属行政院领导,并任命行政长官。10月,改称陕甘宁特区,次年1月,复称陕甘宁边区。1937年12月,蒋介石承认及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的陕甘宁边区管辖范围。1942年神府县划归晋绥解放区管辖,延属分区增设廓西县,三边分区增设吴旗县,绥德分区增设绥西县,共32县市,1943年后撤销郎西县和同宜耀县。
从苏维埃的工农共和国到抗日的民主共和国有一个转变阶段,而边区政府本身也有一个形成过程。为实现抗日民主政权的转变,我党早在1936年9月就以《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1937年2月《致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的精神,提出愿意将苏维埃政府改为特区政府;1937年4月西北办事处决定:为实现由苏维埃政府到特区政府的转变,并创造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将苏维埃政策及其工作方式、方法转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5月12日,通过了《陕甘宁边区议会及行政组织纲要》《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等法规,正式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选举条例中恢复了地主的选举权,使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党派都可包括到抗日政权中来,这样,基本实现了由苏维埃共和国到抗日民主共和国的转变。5月15日,中共陕甘宁特区委员会组成,林伯渠等十七人为委员、罗梓铭等六人为候补委员、郭洪涛为特委书记。这时,我党停止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还多次派代表团与国民政府谈判,表示愿受国民政府指导。蒋介石对于改变工农民主政府为边区政府、并为国民政府之组成部分也表示同意与赞成,答应划延安等县归边区政府直接统辖。9月2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1937年7月至11月底,陕甘宁边区完成了边区议员的选举。原定于1938年1月召开边区议会,正式选举产生边区政府委员会。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进攻等原因,边区议会一再延期,当时政府之最高领导机关设主席团(同西北办事处)。林伯渠任主席、张国焘任副主席。1937年10月,在主席团之下正式组成陕甘宁边区政府,下设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边区军事力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八路军后方留守处(1937年9月经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由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的部分部队组成,共约9000余人,主任萧劲光,担负保卫边区和党中央的双重任务。第二部分为地方武装,包括保安队、自卫军两部分,1938年底人数有224000人,配合留守部队保卫边区。第三部分为边区保安司令部(1937年10月由红军游击队改编成立),下辖十多个保安大队,司令员高岗、副司令员周兴。关于边区行政区划,经与国民政府多次协商后,蒋介石同意划归边区的有延安等二十三个县以及神府的部分地区。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37年10月12日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决议,承认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之合法地位虽然得到了国民政府的认可,但边区行政区划并未完全明确,直至1938年后才逐步确定。1937年9月20日的更名只是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政权初步形成的标志。根据9月26日国民政府颁布的命令及省参议会临时组织条例,边区政府决定改陕甘宁边区议会为参议会,又决定参议会于1939年1月15日在延安召集第一次会议。由此则完成了由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到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过渡。这是一个极大的转变,这一转变乃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亦是巩固、扩大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客观需要。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延安召开。大会以民主方式选举高岗、张邦英为正、副议长;林伯渠等十五人为边区政府委员;林伯渠任主席、雷经天任高等法院院长。2月6日,召开首次政府委员会并宣誓就职,推举林伯渠等七人为常务委员。至此,陕甘宁边区第一届民选政府正式成立,抗日根据地政权臻于完善。
(中共宁夏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编辑:杜莉
审核:张瑞华
三审:郑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