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后,继而向华南地区进攻。10月21日,广州沦陷。尔后,日本侵略军又占领了虎门、中山、顺德、佛山、三水及深圳等地。1939年6月,琼崖、潮汕等沿海地区也相继沦陷。由于国民党当局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不断失利,大片国土沦丧,中共广东省委贯彻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将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在敌人后方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在东江、琼崖、珠江、粤中、粤北等地建立抗日根据地,以根据地为依托,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
广东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初期,就是全国革命的根据地。大革命失败后,广东中共党组织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斗争。广州、东江、琼崖等地的革命斗争从未间断过,其他地区的少数党支部和分散党员仍进行隐蔽活动。这些都是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基础。
1939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在韶关召开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当前广东党的基本工作方针和任务是:长期积累力量,建设强大党的基础,大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东江、琼崖建立长期抗日根据地,省内其他地区,也要逐步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或抗日游击区。
(一)东江抗日根据地
东江是华南抗日游击队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1939年2月,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成立,由省委委员尹林平任书记。东江特委领导连平、和平、五华、紫金、兴宁、河源、博罗、增城、龙门、新丰、海丰、陆丰等县的党组织。5月,东江军事委员会成立。9月,广东省军事训练班在惠州举办,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培养军事干部。
1939年底,由曾生、王作尧所率的两支抗日武装,已经发展到近700人,分别在惠阳县的坪山和宝安县的龙华、乌石岩建立了游击抗日基地。1940年3月,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曾、王两部遭受严重挫折,被迫向东移至海陆丰及惠阳的高潭地区。
6月,曾、王两部队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返回东(莞)宝(安)惠(州)敌后前线,并将部队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曾生、王作尧分任大队长,由中共东江特委书记尹林平兼任两个大队的政治委员,梁鸿均负责军事指挥。
10月初,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大岭山地区,开创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在连平、大沙等8个县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并成立连平联乡办事处。第五大队回到宝安敌后,开创以阳台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到1941年5月,先后在龙华、布吉、乌石岩、望天湖等地建立乡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了龙华联乡办事处。
1941年2月,东江特委组织小分队挺进增城和广州外围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于4月初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增(城)从(化)番(禺)独立大队。全队100多人,卢伟全为大队长兼政委。独立大队以增城油麻山为基地,活动范围在增城、永和、福和一带,并伸展到广州市郊的罗岗及从化太平场。经过几次抗击日军,油麻山抗日游击区得到巩固和发展。
1941年6月10日,日伪军共6000多人袭击东莞大岭山根据地中心地区百花洞。第三大队在抗日自卫队和民众协助下奋起反击,激战两昼夜,毙伤敌首赖大队长以下五六十人,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日军先后出动1000多人,多次“扫荡”阳台山根据地。第五大队连续作战,毙伤日军70余人,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大岭山根据地和阳台山根据地得到巩固,部队发展到1500多人。
1943年12月,曾生、王作尧部队成立了广东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1945年初,东江纵队派出第二、三、五支队到博罗、增城、龙门地区,打击敌伪顽军,开辟罗浮山根据地。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终于在东江河北岸地区建立了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博罗县人民政府。1945年5月,中共广东省临委、东江军政委员会以及东江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后勤机关及军政干校等直属机关先后进入罗浮山根据地。
至1945年,东江纵队的兵力已发展到1万多人,活动范围从东江流域扩展到北江地区、广州市郊共39个县、市和香(港)九(龙)等地区。还先后开辟了广九路东西两侧,惠(州)东(莞)宝(安)的路东、路西根据地;向东路,开辟了捻平岛和海丰游击区,在惠东、海丰建立了根据地;在北江东岸也建立了根据地。
抗日战争期间,东江地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发展到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450万人以上。1944年、1945年先后建立了6个县级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路东行政委员会、惠东行政督导处、博罗县民主政府、北江东岸抗日动员委员会、海丰县民主政府。
(二)琼崖抗日根据地
琼崖是华南抗日游击队活动的另一主要地区。“琼崖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队”是由琼崖红军游击队于1938年12月改编成立的。1939年2月,日军侵占海口后,独立队即在海口市以南的南渡江的潭口渡进行阻击。之后部队开赴琼(山)文(昌)边界地区的树德、大昌一带农村,开辟敌后游击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同年3月独立队扩编为独立总队,有1300余人,部队活动地区扩大到澄迈、临高、儋县、琼东、定安、乐会、万宁、昌江、感恩等县。同时,把琼文革命老区包括琼山的树德、咸来、三江、道崇、苏寻三、钟瑞、禄马、永兴、云龙等乡和文昌的大昌、南阳、新桥连成一片,创建了琼文抗日根据地。
同年10月,独立总队第三大队在马白山的指挥下,攻克儋县重镇那大,毙伤日伪军80余人,缴获步枪60余支和军用物资一批,大大鼓舞了人民抗战的信心。
1939年12月,中共琼崖特委召开第八次扩大会议。会议认为:琼(山)文(昌)交界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已得到巩固和发展,但那里多属比较平坦的丘陵地带,且偏于琼岛的东北,是敌人争夺的中心,为了坚持领导持久抗战,应在美合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然后向五指山区发展。
1940年2月,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领导机关在冯白驹的率领下,进入澄迈、临高、琼山交界的美合地区,创建美合抗日根据地。在仁兴、岭仑、岭南、和安、兰洋、南坤等乡建立党的组织,组织各乡农民成立“农民抗日救国会”“青抗会”“妇救会”等抗日民众团体,还在几个乡内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1942年10月,大批日伪军在飞机、坦克配合下,对琼文根据地进行“扫荡”。琼崖特委领导军民以机动灵活的战术反“扫荡”,从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共毙伤日伪顽军1200多人,根据地军民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特委决定留少数部队继续在内线与敌周旋,主力则突出外线,创建新区,开辟了儒万山、六芹山区根据地和一度开辟了内洞山中心根据地。
1943年8月,在五指山腹地的白沙县爆发了黎族人民的“白沙起义”。1944年2月,琼崖特委在白沙县成立黎苗民族工作委员会,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为建立根据地做准备。
1944年秋,琼崖特委将“广东省琼崖游击队独立总队”改为“广东省琼崖游击纵队”。同年底,特委、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和琼纵领导机关迁到白沙县皋龙乡的文豪山。1945年,解放了除石碌铁矿以外的白沙县全境。8月8日,白沙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白沙县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创立了以五指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其他的游击区也在战斗中建成和发展。
(三)珠江三角洲抗日根据地
1939年2月广州沦陷后,林锵云、黄云耀根据中共指示,领导顺德抗日游击队在大良镇附近开展抗日游击,多次袭击日军。1940年,当日军大举进攻中山、顺德时,广东省委为加强对珠江三角洲抗日武装的领导,于6月成立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中心县委,罗范群任书记,谢立全、谢斌任中心县委委员。中心县委就关于确定将吴勤所率广游二支队改造成人民抗日武装在西海召开会议。9月再次在西海召开会议,决定以林锵云领导的顺德抗日游击队为基础,组成独立第一中队,编入广游二支队,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直接领导。当月,广游二支队经过番南沙湾战斗后,中心县委及广游二支队司令部进驻西海。
部队进驻西海后,发动组织群众抗日,发展积极分子入党,扩大党的队伍;放手发动群众,掀起参军、参战热潮,努力扩大抗日武装,积极建设西海抗日游击基地。12月3日,日军偷袭西海,被抗日武装部队和人民群众所击退,以西海为中心的抗日游击基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1941年9月,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决定“经营番南,发展中山”,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广游二支队分别转移到中山、番禺、南海、三水等地,与当地党组织和抗日武装一道,先后开辟了五桂山、番南、南海、三水抗日根据地。10月17日,伪军第四十旅和护沙总队共2000余人进攻西海抗日基地。广游二支队在民兵的支援配合下,沉重打击伪军,击毙了伪军前线代理总指挥、副团长,俘敌100多人,还有100多人溺死江中,而广游二支队伤亡仅各一人,创造了华南抗日游击战中以少胜多的出色战例。
(四)全省各地抗日游击根据地
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在全省的开展,全省各地相继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
到1945年6月,东江纵队先后建立了9个支队和5个独立大队,共1.1万余人。
在琼崖,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下辖文昌、琼山、澄迈、临高、儋县、昌江、乐(会)万(宁)、琼东、白沙等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和陵(水)崖(县)保(亭)乐(东)联合办事处,一大批区、乡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人口100万人以上,将近占全岛人口一半。
珠江纵队发展到2700余人,还派出一部分主力开辟以广宁为中心的广宁、清远、四会、高要、怀集地区的抗日游击区。
北江地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范围扩展到佛冈、新丰、翁源、始兴。
粤中开辟了云雾山根据地,游击活动地区包括新会、高明、鹤山、台山、开平和阳江、阳春。
南路地区在遂溪、廉江、海康、徐闻等地建立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在茂名、电白、化州、吴川、信宜、合浦、灵山、钦县、防城等县组织人民武装。潮汕韩江纵队开辟了以大南山为中心的潮普惠抗日游击根据地。
广东的抗日根据地是华南敌后抗战的重要依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来源:《广东省志》)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编辑:杜莉
审核:张瑞华
三审:郑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