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拔群:壮族人民的革命先驱

韦拔群(资料照片)

韦拔群,一家二十几口人,有十七人惨遭敌人杀害,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他坚定地说:“革命者要不怕难,不怕死,坚决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他,就是壮族人民优秀的儿子韦拔群。

1894年2月6日,韦拔群出生于广西东兰县武篆区中和乡勉峨村东里屯(现东兰县武篆镇那烈村东里屯)的一个壮族家庭。他初名秉吉,后名秉乾。1916年初韦拔群在贵州加入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后入贵州讲武堂学习,改名韦萃,字拔群。1920年,韦拔群离开黔军到广州,加入了孙中山支持的“改造广西同志会”,次年回东兰从事农民运动,先后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后称农民自治会)和“国民自卫军”(后称农民自卫军),指挥农军三打东兰县城。

为寻找革命真理,1925年1月,韦拔群进入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运动的理论、策略和方法。学习结业后,他回到东兰,效法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于1925年9月至1927年8月间,先后在东兰的北帝岩和武篆育才小学开办了三届东兰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600余名农民运动骨干。1926年他领导成立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担任主任,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韦拔群在东兰县各乡、区相继成立农民协会,组织农军,推动了右江地区农民运动的蓬勃兴起。12月5日,中共中央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高度评价韦拔群和东兰农民运动,称赞“韦同志在东兰已成了海陆丰之彭湃,极得农民信仰”。

1929年12月,韦拔群参与领导了威震南疆的百色起义,并参与开辟右江苏区,历任红七军前委委员、红七军第三纵队纵队长、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等职。1930年11月,整编后的红七军主力根据中央命令北上,韦拔群任第二十一师师长,奉命率领整编时留下的七八十名老弱残兵回到东兰,将第二十一师发展成为了一支3000多人的、让桂系军阀胆颤心惊的革命武装,坚持根据地革命斗争。

从1931年春到1932年6月,桂系军阀对右江苏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围剿”。韦拔群指挥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斗争,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1932年8月,桂系军阀对东兰、凤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三次“围剿”。这时候,韦拔群能够直接指挥的只有在西山的警卫连和瑶族独立营。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临危不惧,组织部队利用高山密林等有利条件,埋地雷、设陷阱、架假桥,迂回穿梭,伺机歼敌。入侵根据地的敌人四处扑空,到处挨打,狼狈不堪。桂系军阀见军事“围剿”没有奏效,就一面增加兵力,一面在革命阵营内部收买意志薄弱者,利用被收买的叛徒作向导,加紧搜索,无孔不入,企图暗杀韦拔群。

1932年10月17日,韦拔群带领警卫员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秘密下山,来到其侄子韦昂的住处——东里屯香刷洞。第二天,他与第二十一师政委陈洪涛研究部队转移工作。当晚,他与警卫员留洞住宿,可他并不知道侄子韦昂已在敌人的利诱之下变节。19日凌晨,叛变的韦昂,竟趁韦拔群睡着,抽出韦拔群枕头底下的驳壳枪,向韦拔群头部射出了罪恶的子弹。韦拔群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38岁。

韦拔群牺牲后,东里屯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把他的遗体运回来,埋葬在村后的特牙山上,还在墓地上盖起一座小庙,称为“红神庙”,以此表达对韦拔群的深切怀念。

1962年12月,邓小平为纪念韦拔群牺牲30周年,写下了这样的题词:

韦拔群同志以他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解放的事业,最后献出了他的生命。他在对敌斗争中,始终是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他不愧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英雄。他最善于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对人民解放事业,具有无限忠心的崇高感情。他不愧是名副其实的人民群众的领袖。他一贯谨守党所分配给他的工作岗位,准确地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他不愧是一个模范的共产党员。韦拔群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永远是我们和我们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纪念他!

1981年12月10日,邓小平在纪念百色起义52周年的亲笔题词中又写道:“纪念李明瑞、韦拔群等同志,百色起义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2009年,韦拔群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编辑:杜莉

审核:张瑞华

三审:黄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