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充分体现了矢志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更为清晰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论述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十二个必须”中,第一条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第二条强调“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些论述鲜明地体现了整体性哲学思维,倡导了一种站在更高层次来思考民族问题、跳出传统视域来推动民族工作的理念导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定位进一步得到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自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被首次提出以后,其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指导性备受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在党的十九大上被写入党章后,又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被正式确认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在本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进一步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这标志着其在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体系中获得了纲领性的地位。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这也表明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民族工作成败的准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意涵得到了明晰界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命题自提出以来,理论界从思想渊源、本质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等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对核心概念具体意涵的提炼与界定一直是最大的难点。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明确界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意涵,对于这一领域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实践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增进共同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至整个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实践方向。本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这事实上是指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操作方向;会议还提出“要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四对关系,这也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有力抓手。

本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重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外,还提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并从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推进工作的全方位部署。本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已经进入到深入推进阶段,新阶段的工作重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推进以及理论话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思维”日益成型。主线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主要任务,另一个是主要方向。所谓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思维”,就是在辩证统一关系之中凸显工作重点与工作方向。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正确把握四对关系的阐述中,“主线思维”也有非常鲜明的体现。在谈及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时,强调以增进共同性作为方向,同时要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在谈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关系时,强调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在谈及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时,强调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在论及物质和精神关系时,强调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成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思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民族工作不仅要稳步加强还要持续改进,“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就是这种工作思路的集中体现。所谓坚持正确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所谓调整过时的,就是要把不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需要的,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识、工作方式、实践导向、评价标准等改进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思路,正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作风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强调的是这条主线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的坚持,“中国化”强调的是这条主线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坚持,“最新成果”强调的是这条主线面对新时代民族工作所作出的调整与回应。

(作者为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来源:贵州日报

编辑:杜莉

审核:张瑞华

三审:黄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