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团团学党史丨荆门市纪念五四运动102周年主题团日活动隆重举行!

4月27日上午,荆门市纪念五四运动102周年主题团日活动在荆门剧院举行。此次活动以“贯彻‘一二三四五’发展计划·谱写青春建功新篇章”为主题,旨在激励全市广大青年弘扬五四精神,担负时代重任,奋力投身“一二三四五”发展计划、谱写新时代荆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伟大实践。

市委书记王祺扬出席并讲话。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郑中华主持。市委常委、副市长门金勇,市政协副主席陈芝凤等出席。

市委书记王祺扬作重要讲话

王祺扬书记在讲话中,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表彰的优秀青年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市广大青年、共青团员和青少年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他说,一百多年前,一大批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胸怀强国梦想,呼吁救亡图存,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的“五四精神”,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用青春之我创造了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全市广大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新时代、逐梦奋斗新征程,释放青春激情,凝聚青春力量,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青春的华彩篇章。

王祺扬勉励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新时代有志青年。全市广大青年要把准人生航向,让青春永远走在正确的大道上。要勤学善思笃行,争做新时代有才青年。全市广大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练就一身过硬本领。要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全市广大青年要勇挑时代重担,锐意拼搏进取,大力发扬“争抢转”精神,为实现“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贡献青春力量。要锤炼高尚品格,争做新时代有德青年。全市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

会上,市委书记王祺扬同志,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郑中华同志,市委常委、副市长门金勇同志,市政协副主席陈芝凤同志为2021年“荆门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获得者颁奖。

主题团日上,举行了荆门共青团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为首批荆门青年招商引资驻外工作站进行了授牌,并为“五个荆门”建设青年突击队集中授旗,四名优秀青年代表分享了自己的青春故事。

张晓龙:

“干字当头,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大家好,我叫张晓龙,是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教育局的一名团干。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人跟我一样,时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

也许,这三个字,对学者而言,是哲学问题。

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问题。立足岗位,我是一名播种希望的“教育人”;面向企业,我是一名有求必应的“跑腿人”。

时间回溯到2018年,我正式加入荆门新宙邦锂电池材料及半导体化学品项目服务专班。8月1日,是我与新宙邦的初次相识。

在项目现场,你们猜我看见了什么?是一片荒芜,是189亩稀松的泥土。

我不敢退缩,更不能退缩。因为,我相信区委区政府的战略定力,因为我曾许下的铮铮誓言,因为项目方的真诚与合作。

于是,我人生的航道,从播种希望的“教育者”驶向了有求必应的“店小二”。

“古有刘备三顾茅庐,今有服务专班三下岳阳”,这是项目业主李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清晰地记得,项目进程曾一度因设计图纸迟迟不能交付而近乎停滞,可是时间不等人,我只好与专班人员一道,快马加鞭连夜驱车赶往湖南岳阳,然而换来的却是设计院的“闭门羹”。

“我们周末不得加班的”

“还没有安排新宙邦的计划”

“最早也要一个月”

……

面对这些困难,我们苦口婆心道明来意,多方协调出图日期,千方百计赢得支持。先后3次南下岳阳,连续5天通宵达旦,只为设计进度加速再加速。

项目筹备阶段更是困难重重,但我坚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始终坚持“奔跑”的姿态,本着“一切围绕开工转”的指导思想,凡事提前介入,提早谋划,快人一步,在半年内历经平面规划三次变更,完成三次土地扩征,审批通过四项评估、三项设计,顺利完成土地摘牌等基础工作,新宙邦项目在掇刀经济擂台赛上连续两次大获全胜。

荆门新宙邦总投资5.7亿元,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7亿,创造税收1.1亿,将为打造华中地区锂电之都,贯通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提供重要支点。

近年来,我们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彰显青年担当,累计解决企业员工子女入学1300余人次;协调校企对接,输送“订单式”人才1700余人次;用好用足惠企政策,为包联项目节约投资成本近200万元,用最贴心、最优质的服务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90后,我将始终保持“归零”的心态、“冲刺”的姿态、“赶考”的状态,持续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积极投身荆门“一二三四五”发展计划,为谱写新时代荆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以优异成绩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李亚红

“在广袤的田野里书写青春责任与担当”

大家好!我叫李亚红,是一名回乡创业的90后“新农人”。说到农业,在许多人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但是对于我来说,田野孕育着希望,也承载着我的梦想。

我的家乡在京山罗店,那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城镇,父亲是一名农业技术员,他有一百多亩果园,种了许多青苹果和梨。果园里春有花、夏有果,我在果园里快乐地长大,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情感。

我曾问过父亲:现在种地没有什么效益,您想过外出经商吗?父亲回答说:我想啊,但是这么好的农田怎么办?走出不去的乡亲们又怎么办?

因为这样,自己对土地的眷恋和父亲的影响,大学毕业后,我毅然回到家乡成立了“京山绿丰家庭农场”。

相比创业时的美好梦想,过程其实一点也不华丽。为了承担好京山桥米“鄂中五号”品种的提纯复壮工程,我无数次往返省农科院,寻找专家支持。秧苗培育成功了,可是推广起来却犯了难。农户们纷纷质疑:你一个小女子,你懂农业吗?举办的优质稻推广会,甚至出现了免费赠送秧苗也无人理睬的尴尬局面。当时的我,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有时候禁不住也怀疑自己:优质稻的推广还能做下去吗?可是,我不想认输,也不愿意服输。倔强的我,坚持每家每户上门宣传,满身汗臭味在杂草中穿梭,蚊虫叮咬的伤痕,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在我的不懈努力下,农户开始慢慢信任我。经过几年的示范带动,京山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新增20余万亩。

规模起来了,产量增加了,但是更多的销路却让我犯愁。恰好这时,我参加了共青团举办的青年电商培训班,让我打开了“互联网+农业”的新思路,于是我成立了电商运营中心。一开始订单寥寥无几,电商部从十几人到最后只剩下3人。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连续几月,我辗转奔波于武汉、上海、杭州等地,与一家家超市对接,与一个个运营平台沟通,一次又一次碰壁、一次又一次失败,我哭过、我想过放弃,但是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感情支撑着我,坚持了下来。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慢慢的,我们的电商平台有了起色,上海、杭州等地的订单接连而来,从一开始的每天几单,到几百单、几千单直到现在的每天两万多单。我们的合作平台越来越稳定,客户也越来越多。我利用农电商平台优势,把我们的京山桥米和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20年,销售额累计达到2亿元。农场被授予“全国优秀创业创新项目”,我本人也获得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扶贫专项赛湖北省赛区一等奖、全国决赛三等奖。

农场,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农户们。7年多来,农场共流转土地5400亩,托管服务5万余亩,带动贫困户700余户,累计增收2000余万元。1998年出生的小熊是罗店镇徐河村人,他的父亲双目失明,不能下地劳动,母亲先天弱智,不能自理,全家人靠低保勉强度日。当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他手上时,全家却为学费犯了难。我得知情况后,主动帮他们家申请了贫困助学金,同时邀请小熊寒暑假时在我们电商部做兼职客服,这样小熊就拥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他经常对我说:“姐姐,我一定向你学习,大学毕业后也回京山,建设家乡。” 听到小熊的这番话,我感到非常欣慰。

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坚守初心,扎根农村,不断学习好的经验和技术,全身心投入到农业产业发展中去,依托“农电商”平台,为实施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彭玮

“回家的故事”

庚子鼠年刚刚开始,新冠肺炎肆虐,整个湖北沦为重灾区。我所在的医院,短短几天时间,感染病区由2个增至12个。生死面前,刻不容缓,全院2000多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我瞒着家人自愿写下了请战书:“我年轻,身体好,没负担,派我去!不论生死、不计报酬!”我的表达简单、干脆,我的签名和红手印庄重、执着,我与其他医护人员一样,对全市300万人民许下了郑重承诺。

33岁的贺先生是一名志愿者,初次见他,他身上插满了维持肌体运转的各种管道,眼中交织着迷茫、无助和对生命的渴望。他躺在病床上,双手按住呼吸面罩,似乎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才能把所有的氧气都吸入肺里。年轻生命,正被新冠病毒慢慢吞噬。

在隔离病房,我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给贺先生静脉穿刺、吸氧吸痰、清洁翻身。他的每一项检测指标发生波动时,都要对他实施抢救。瞬息万变的生命体征,让我几乎是24小时不眠不休。每一次汗流浃背的护理,不仅要消耗巨大的体力,还会不可避免地接触空气中的气溶胶和患者的气道分泌物,随时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就是在这种高危的环境中,我守护了贺先生一个又一个昼夜。

我们相互鼓励,我时常对贺先生说:“加油!”贺先生也会用力挥拳:“加油!加油!我最棒!”贺先生状态稍微好一点的时候,会跟我说:“我其实是一个文艺青年,会演奏萨克斯。如果我能好,给你们演奏一曲《回家》!”

“家”,是一个象形的汉字,代表屋檐下有生命存在。当我递交请战书的时候,我知道我有一个家;当贺先生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命悬一线的时候,他知道他有一个家,正为他敞开怀抱。“回家”,归去来兮!当我们一起站在抗击新冠病毒最前沿的时候,我们要回的那个“家”,那个美好、温馨的屋檐下,就成了我们共同的目标,成了我们乃至人类共同的精神归宿。

经过56天的漫长救治后,贺先生终于可以回家了!他因此成为荆门首例、全国第三例ECMO治愈的患者。当他握住我的双手,脸上露出欣喜笑容时,护目镜后的我早已双眼模糊。

白衣执甲,逆行而上。当疫情来袭,我用坚守构筑防控的第一道战壕,用柔弱的身躯与病毒较量。我相信疫情过后的那一曲萨克斯《回家》,并不是贺先生一个人的独奏。

谢谢大家听我讲述抗疫的故事。我是来自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普通医护人员,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我是彭玮。

宋家奎

“化创新为翼  托“鲲龙”起航”  

朋友们 ,大家看一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

对,是飞机,它是由我们所研发成功的中国第一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的模型。

我叫宋家奎,是一名来自航空工业特飞所的高级工程师。

2010年,我从南航研究生毕业后,来到荆门,成为了一名“航空人”,从事飞机腐蚀防护工作。当我第一次踏进特飞所,看到四周起伏的山,灰旧的科研楼,不免有一种失落感。

初入职的时候,我的师傅是一位老航空人,扎根三线一辈子。“搞航空、搞科研,就是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我深知科研的艰辛。

工作不久,我参与了水陆两栖飞机的腐蚀防护研发工作。刚入行,就能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无疑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曾经的失落,在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之中彻底消失。

我们这支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大家对航空科研工作充满了无限的热情,所以每个人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有使不完的劲。搞科研不像蒸馒头,和了面、发了酵,蒸好了就可以出笼。我们需要反复的试验、论证,一次次失败是科研的常态。搞科研就是在失败中前进,在枯燥中创新。

披着月光出门,戴着星光回家,这就是我的工作痕迹。曾经我也问过自己,倘若一直没有成功怎么办?每每这个时候,就会有前辈对我进行鼓励。

有时候,我也会独自一人来到美丽的漳河边散步,温柔的风,清澈秀丽的水,自由飞翔的鸟,如同人间仙境一般。在漳河边,我看到了一排排破旧的红房子,看到了从我眼前走过的特飞前辈。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他们拖儿带女,带着一腔热血来到漳河边上研发特种飞机,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大型水上飞机——水轰5。看着他们老去的面容,我感慨万千,我所从事的工作不是我一个人的梦想,它是一代又一代特飞人的梦想。

无数次,女儿问我:“爸爸,你什么时候能陪陪我?”面对女儿那张天真的脸,我总是说“过两天就可以了”,可是,我总是食言。再后来,我也只好对女儿说:“爸爸正在做为国争光的事情。”我可能把自己说伟大了,但我深知有国才有家的道理。

2018年10月20日, AG600在美丽漳河水库上腾空而起,那一刻,在一片欢呼声中,我和我的队友们止不住流下了泪水,这是幸福的泪水、喜悦的泪水,更是作为一名航空人自豪的泪水。

在爱飞客飞行大会上,我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飞机在漳河上空飞行,我不禁赞叹,这里已然是一片航空的热土。

中国新中心,魅力新荆门。近几年,荆门以特飞为基点,以自身地理位置为优势,打造通用航空新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建设五个荆门的新时代,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人,我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化创新为翼,托“鲲龙起航”。

青春

在奋斗中闪光,在理想中绽放

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力量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

愿大家永葆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青春荆门

编辑:琳达

审核:杜莉

三审:郑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