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7月,赵博生所在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被派往江西宁都参加对红一方面军的第三次“围剿”。这些来自北方的士兵们,难以适应南方阴湿的气候,军中因病死亡的人数剧增。一时间,军心涣散,恐惧厌战思乡的情绪蔓延全军。赵博生看到这种情形,内心很忧虑,另一方面,他也不断怀疑“剿共”是否真的正确。特别是从宜黄到宁都,沿途所见所闻让赵博生内心开始认同共产党的主张,向往红军,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共产党组织,去实现他的人生理想。
9月的一天,在宁都县城拱辰桥北端的一家“刘记小酒馆”的楼上,第二十六路军地下特支成员秘密举行会议,第三次讨论争取赵博生入党的问题。
会上,特支委员袁汉澄说:“赵博生是一位有着爱国情怀的革命军人。特别是到江西后,赵博生更是表现出了他倾向革命的行为,对部下凡是以‘赤匪’名义抓的老百姓,送总指挥部后,都设法释放了。有一次,他与士兵谈话时说:‘你为什么要打红军?红军分田地,你不赞成吗?给你三亩地要不要?打红军,打日本,你赞成打哪个?’”王超说:“他内心活动的主要东西,是在寻找新的出路。我们党不采取办法,就会失去时机。”在特支对赵博生的历史和现实作了全面分析后,特支书记刘振亚决定先由王超执笔写封长信给赵博生,并注意观察他的反应。
一个星期后,赵博生把罗亚平叫到了他的卧室,亲切地叫罗亚平坐下,然后从桌上书堆里小心地拿出地下特支给他的那封信,说道:“我看这封信不是你写的,但是,与你有密切关系。”接着,他称赞道:“说得对呀!有独到见解。蒋介石就是不抵抗主义嘛,说得完全对,不抗日中国一定亡!”见罗亚平不吭声,赵博生诚恳地说:“亚平,我赵博生的情况,你是知道的。今天我找你没有别的话说,就是要你做我的引路人,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别看我是参谋长,只要让我加入共产党干革命,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此刻,罗亚平握着赵博生的手说:“参谋长,我来做你的引路人,党太需要你这样有志革命的人了!”
罗亚平立即向特支详细汇报了他与赵博生的谈话,特支决定由王超代表党组织出面与赵博生谈入党问题,罗亚平做介绍人,并上报党中央。
1931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赵博生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赵博生开启了他新的政治生涯,并与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等一起成功地举行了宁都起义。宁都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非常成功的、重要的武装起义,在国民党军队中引起很大震动,同时也使红军增加了一支生力军。
1933年1月8日,赵博生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献出了年仅36岁的宝贵生命。赵博生牺牲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隆重追悼赵博生,并决定将宁都县改名为博生县,在瑞金叶坪建博生堡,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了“博生堡”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毛泽东评价赵博生为“坚决革命的同志”。
(原标题:坚决革命的同志——赵博生在宁都秘密入党)
(本文选自《回望峥嵘读初心——发生在赣州红土地上的经典革命故事》一书)
人物简介
赵博生(1897—1933),河北黄骅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在冯玉祥部及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任职,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宁都起义,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兼第十四军军长;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责任编辑:陈蓉蓉、谷士欣
来源:回望峥嵘读初心——发生在赣州红土地上的经典革命故事
编辑:云薇
二审:张瑞华
三审:郑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