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 | 至死不屈的铮铮铁汉

古人云:“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古往今来,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坚定的信仰和意志,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会昌籍革命烈士许承芬就是这样一位“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共产党员。他至死也没有向敌人屈服,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

许承芬,1900年11月生于会昌县西江镇大田村。童年时期,父亲经常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包拯秉公执法、石达开劫富济贫等历史故事,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震动和深刻启迪。他从小便立下长大后要当英雄的志向。父亲因积劳成疾又无钱看病而早逝后,许承芬只好中途辍学,开始做起小生意,维持全家人的生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砺,许承芬有着坚毅的品格和敢于担当的责任心。

1927年8月,党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此后,土地革命运动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党的六大以后,各地党组织抓住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广泛发动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红军和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红军在会昌西江开展革命宣传,号召广大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许承芬从这些革命运动中,切身感受到红军是为穷人做主的队伍,便萌生了参加革命、参加红军的想法。

1931年9月,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解放了会昌西江等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在西江举办了一期训练班。许承芬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报名参加训练班。由于积极投身土地革命运动且表现突出,在学习期间许承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训练班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圳背乡(今西江镇大田村)筹建乡苏维埃政府。不久,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办事公正果断,许承芬当选为圳背乡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2年2月,许承芬调任西江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在他的带领下,西江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特别是扩红工作名列会昌第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1933年7月,许承芬调任门岭县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9月当选为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

此时,正值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之际,广东军阀陈济棠部受命不断向中央苏区南线重镇筠门岭逼近,企图侵占会昌,威胁红都瑞金。但他们慑于红军力量,不敢贸然大举进攻,便经常派奸细潜入门岭县辖境,勾结土豪劣绅,煽动群众“反水”,破坏扩红运动。许承芬带领干部群众,对敌人的这些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的破坏活动被查获后,门岭县苏维埃政府裁判部举行公开审判,判处20余名主犯死刑。这次审判不但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气焰,而且教育了广大群众,改变了扩红工作的被动局面。

1934年2月,许承芬升任粤赣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面对中央苏区南线战事异常紧张复杂的形势,许承芬意识到若不及时公正处理富农在缴交土地税谷时掺水、掺沙石等严重事件,收粮突击运动将会受到极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粤赣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向全省发出通报,要求各级裁判部一经发现此类事件就要及时处理。此外,许承芬经常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全省各县检查审判工作,并将好的经验推广到全省。他严格要求各级裁判部干部,坚决撤换那些工作消极、对敌妥协、屡教不改的裁判部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根据党组织的决定,许承芬留在会昌坚持游击战争。他带领一支游击队,转战清溪、高排等地,有力地钳制了国民党军陈济棠部。1935年3月,为保存革命力量,许承芬决定游击队员分散活动。而他回到西江后,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走了20多里,才在牛皮坪的一条深山沟里找到了一支由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部长肖连登和许耀辉等人领导的红军游击队。

为了壮大游击队伍,许承芬独自下山联系苏区干部。3月24日深夜,他回到家中与妻儿短暂见面后,就去了原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许克桂家。见到许承芬,许克桂惊讶地说:“你食了豹子胆呀,这个时候还有胆量到我家来?”许承芬幽默地回应:“关云长有本事过五关斩六将,我还没有过一关斩一将哩!”听许承芬介绍完游击队的情况后,许克桂当即表示不但要参加游击队,还要动员一些人上山打游击。

不幸的是,许承芬与许克桂的会面被敌人发现了。第二天,敌人就把王中坝包围得水泄不通。许承芬只好躲藏在许克桂家的柴草堆中。敌人找不到他,就要放火烧掉村里的房子。为保护群众利益,许承芬毅然从柴草堆中走了出来,不幸被捕。敌人使用“老虎凳”“地雷公”“坐飞机”“蛇过道”等酷刑,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也没有得到一丝一毫有用的口供,便决定将他杀害。

临刑前,狱卒给他送来一碗与往日不同的白米饭。许承芬预感为革命牺牲的时刻就要到了。他端起米饭,凝望窗外天空,高唱山歌:“手端白饭满冬冬,食到肚里心更红;时间再过十八年,又是杀敌一英雄!”吃完饭后,许承芬把碗往地下一摔,大声说:“饭呀饭,再见了!”许承芬牺牲时年仅35岁,他用自己的年轻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如铁般的信仰、信念和担当。

(本文选自《永恒的初心——赣南苏区红色故事》一书)

来源:永恒的初心——赣南苏区红色故事

编辑:刘哲

二审:杜莉

三审: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