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十三五成就巡礼 ▏荆门210个贫困村摘掉“穷帽子”

新建的住房宽敞又明亮,出门就有水泥路,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发展产业有了稳定的收入。过去五年,对于东宝区栗溪镇龙虎村村民严士彪来说,年年都有惊喜,而这一切都源自于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

今年8月底,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运作和扶贫政策支持下,地处大山深处的东宝区栗溪镇龙虎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72岁的严士彪是村里最后通水的4户村民之一。

东宝区栗溪镇龙虎村村民  严士彪:“原来就是说我们从三级提水提到上面(水槽),天干供不上水了,我们又有鸡子,又有猪,一弄就断水。现在这个水质我觉得还可以的,你看这,这水好清亮。”

三年前,严士彪一家还住在墙体开裂的土坯房里。2018年,政府补贴五万元帮助他家进行危房改造,新建了宽敞的新房。现在,一家人吃喝不愁、住得安全舒适。最让他高兴的是今年大棚内种植的4000袋袋料香菇又有三、四万元的收入。

田地产出少,爱人身体也不好,今年67岁的东宝区石桥驿镇灯塔村村民曾凡贵在2014年戴上了“穷帽子”。为了摆脱贫困,曾凡贵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先后外出打工。想家了,就通过视频电话与老人和孩子互致问候。

【现场画面】东宝区石桥驿镇灯塔村村民曾凡贵夫妇和儿子视频通话

“我从这边给你们寄来的水果收到了没有?”

“收到了。”

“你看到了没?可以吗?”

“可以,需不需要给你寄一点泉水柑?”

“这个就不用了,感谢你。你们在家里就慢慢地弄,不要着急。”

微信电话采访曾凡贵的儿子 曾安:“在外面打工多少每个月都有收入,现在家里改善了不少,我一直很想家的,但是不好兼得,没办法。家里的小孩只有交给爷爷奶奶,自己在外面先拼一下。”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曾凡贵在种田之余,还养了鸡、鸭、鹅、猪等家禽,一年下来也有上万元的收入。而随着大病救助、慢性病补偿等健康扶贫政策的落实,曾凡贵一家的医疗费用支出也有了明显减少。

东宝区石桥驿镇灯塔村村民 曾凡贵:“因为原来我爱人糖尿病,高血压,每年光凭糖尿病都要花三千元,由于健康扶贫之后参加大病救助、慢性病补偿,现在一年只要七八百元,减轻了一大笔支出。”

通过一家人的努力,曾凡贵一家的纯收入达到了近7万元,彻底摘掉了穷帽子。在灯塔村,有120多人外出打工,逐渐摆脱了贫困。

东宝区石桥驿镇灯塔村党支部书记 刘万军:“通过引导出外面打工,增加了自己家庭收入,实现了就业脱贫。”

今年11月初,位于钟祥市柴湖镇陈营村兴柴香菇种植合作社的两栋香菇大棚正式建成并投入生产。短短几天时间,可容纳15万筒菌棒的大棚内已经摆满了香菇菌棒。

钟祥市柴湖镇陈营村党支部书记 陈跃:“全部由39家贫困户从湖北千宝食用菌有限公司购买托管给我们合作社代养,保底每筒菌棒收益一元。等到香菇采摘的时候,可吸纳60到80个贫困户劳动力来参加香菇采摘,无论收益分配还是务工收入都到了贫困户的手中。”

从前期建设,到菌棒管护,今年51岁的陈营村贫困户姚红芝已在合作社的香菇大棚内打了两个多月零工。每天的工资80到90元不等,除此之外,她还托管了3000袋香菇在合作社。

钟祥市柴湖镇陈营村村民 姚红芝:“来这里两个多月了,差不多拿到了两三千元,工作量也不算很辛苦。”

荆门属插花贫困地区,辖7个县级行政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分布在50个乡镇,1412个村、社区。2014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9953人,贫困村210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0个,贫困发生率11.52%。精准扶贫开展以来,荆门市共有1500多支驻村扶贫工作队,4000多名工作队员扎根一线。通过扎实推进产业帮扶、强力推动务工就业,突出底线指标等一系列举措,稳定增收底盘、筑牢脱贫根基。截止目前,荆门市21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剩余贫困人口2557户469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5%。

荆门市扶贫办副主任 邓应平:“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我们95%以上的贫困人口,在特色产业链中能够增收致富。同时我们培育大量的新型经营主体来参与带贫,同时,我们在产业扶贫这一块还由各县市区结合自己的实际,出台了产业奖补政策,鼓励一家一户发展生产、发展产业来保证增收,保证收入底盘夯实。”

来源:荆门广播电视台 罗海东 吴优 王重    

编辑:李俊

审核:郑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