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五三医院护士王思瑶 在战“疫”中收获成长

腊月28那天,我正在想还过两天,2020年农历鼠年的钟声即将敲响。那一刻我还沉醉在春节可以连休三天的喜悦中,没料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悄然而至。

腊月29,我突然接到医院的通知,全院员工取消休假,24小时待命。这一刻,我的内心既害怕,又激动。从网络中了解到,新冠肺炎传染性非常强,很多医生和护士在工作中被感染,甚至献出了生命。做为一名白衣天使,我又怎能置身事外!我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他总是说军人的天职就是保家卫国,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我虽然不能象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军人,但此刻的抗疫一线就是战场,我已经准备好了。

大年初一,我接到了护士长的电话,告诉我准备一下去感染科报到,那一刻既兴奋又忐忑,兴奋之余我想到了我那才一岁半的女儿。从女儿出生到现在,从未和我分开过,我要是进了感染科很有可能被隔离,一时半会回不去,她该怎么办?作为一名母亲我也动摇过,我想放弃这个上“战场”的想法。但是妈妈看出我的心思,她说:“那么多人都有小孩,别人都可以为什么你不行,你去吧,孩子我帮你带。”我也看到了父亲坚毅又带着赞许的目光,非常的温暖,坚定了我上一线的决心。于是收拾了衣服,躲着女儿,悄悄地离开家门。

随着发热病人的增加,疫情防控形式越来越严峻,我被分派到了发热门诊。如果说抗击疫情是一场战役,那么发热门诊就是第一道防线。这里每天的病人非常多,我虽然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口罩,但透过布满雾气的护目镜,还是可以看出患者紧张的表情,感受他们焦虑的心情,我的内心同样感到沉重。对于接触的每一位病人,我都用心去安慰他们,带着他们做相关的检查,然后相应的送到隔离区和呼吸感染科。在抽血时尽管戴着两层手套,但我还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我深知安慰和鼓舞是患者最好的良药。

一天送来了一位九十二岁的老革命,他患有肺癌。由于他的子女都被诊断为疑似患者,被隔离了起来。医院为了治疗和照顾好他,把他收在了我们的留观室。老人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我们五个护士不仅要轮班值守医院的日常发热门诊,而且还要照顾老爷爷的生活。虽然我以前在手术室当了几年护士,但料理这样的老人还是第一次。我虚心向护士长和同事们请教,克服护理男病人的障碍,学习怎么样给老人家勤翻身,按摩压红的皮肤,轻柔的给老人更衣,不畏污秽,及时处理老人的排泄物。学会了如何在病人不下床的情况下更换床单,也掌握了如何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正确的给咳嗽老人喂水、喂饭、喂药,让他舒稳度过隔离期。

最令人痛心的是一个八十二岁的老奶奶,长期瘫痪在床。老奶奶被送来的那天下雨,天寒地冻的,她当时发热,浑身寒颤,精神状态极差。通过祥细的询问病史,得知老人身患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体内还置有心脏启搏器。我想,应尽快安排老人去做检查,筛查会诱发症状或加重病情,于是请示了护士长,安排了快速通道检测,协助家属帮老奶奶去CT室做双肺CT。由于老人不能行走,我和她儿子几乎是从轮椅上架着老人坐在CT床上。后来我感觉体力渐渐不支,身上汗流浃背,咬紧牙关坚持陪老人做完一系列的检查。到二楼血生化检验科查血时,虽然额头的雾水蒙住了护目镜,我依然用尽全力扶着老奶奶的肩膀。

完成这些后,老人暂时安置在留观室,我把棉被搭在了老人胸前给她保暖,老奶奶用她颤抖的声音说:“谢谢你呀,丫头!”老奶奶平实的话语让我觉得非常的暖心,虽然跑上跑下一身汗水,但是让每一位病人在医院里面得到关怀,是我们每一个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后来老人被平安送到了感染病区后,她儿子专门到门诊来表达感谢,他却认不出来我们是谁,因为我们大家都穿戴的一模一样。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战地洗礼”,我已不再是原来那个“缩手缩脚的小护士”了。我也知道,护理学道路上还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许多技能需要不断提高,现在我在“战场”上实习,在“战场”上进步,这一段经历或许是我护理生涯成长中获得的最丰厚的收获。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大家都能早日回到温暖的家,回归到我们往日平静安宁的生活。

(屈家岭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李文斌 黄行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