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高新区·掇刀区“疫”线网格里的“红色娘子军”

荆门高新区·掇刀区247名城市党建网格员,近八成是“红色娘子军”。在战“疫”一线,她们用平凡书写不凡,用温暖传递温度,用信心守望幸福,深入疫情防控第一线,谱写了一曲曲人间大爱。

“妈妈是一直没回来吗?我都好几天没见到她了!”

白庙街道炼厂路社区的网格员周洁有2个可爱的女儿,大女儿9岁,小女儿2岁,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春节,因为疫情原因,周洁一家有3口人都到了防“疫”一线,丈夫根据防疫指令下沉到基层参加防控,公公作为环卫工人,早已披星戴月值守在岗,她自己从大年初一开始,就回到社区工作。把活泼好动2岁小女儿送回娘家,9岁的大女儿留在家中由婆婆照顾。“因为早上出门时女儿还在睡着,中午回不去,晚上11点到家时女儿又已经入睡,女儿就问她奶奶‘妈妈是一直没回来吗?我都好几天没见到她了!’”周洁说到。


“妈妈,你今天上班吗?”“上呢!”“妈妈,你什么时候来接我啊?“快了!你就和外公外婆一起玩!”“可是我还是好想妈妈,好想爸爸,也想姐姐!你们什么时候来接我啊?”“现在还不知道”“呜...我想你们!”这是周洁和小女儿最多的对话, “想她们的时候,只能趁工作间隙发个视频看看,安抚孩子。”

当问到她疫情结束最想做的事,她说,“最想陪陪两个女儿,陪她们逛公园、看电影……”。

面对疫情,她们是无畏的战士,是大家心中的“铁娘子”,但她们也是一个个普通人,是奶奶、是妈妈、是女儿,她们舍小家顾大家,用平凡书写着不凡。

“比亲孙女还亲!”

“小杨,家里快没菜了,咋弄呀”家住白石坡社区的81岁的张大爷打来电话,“好,我来帮您买了送去,等哈我放门口了,给您电话,您出来拿。”张大爷的手机壳子里卡了一张纸,留的是家里人的电话号码,写在最上面的却是社区网格员杨洋的电话。杨洋不是张大爷的家里人,但张大爷认她,“比亲孙女还亲”。

93年出生的杨洋有一个多月没有回到那个有“家人”的“家”了,从疫情排查工作开始,由于每天接触居民比较多,考虑到家里孩子、老人的身体健康,她选择“自我隔离”,回到只有她自己“家”,一个顶楼空房、一张床、一个开水壶,少许零食,杨洋就在这里住下来。床头还摆放着工作台账,是今天统计的独居老人的情况。

“小张,路也封了,车子不能开,的士没有,家里摩头车不骑,明天早上八点半我还要去一医南院透析。”官堰社区网格员张萍接到求助。登记、报告、协调、出车,第二天,张萍陪同他们前往医院。了解到病人一周需要透析两次,确定了时间,张萍准点出现在对方家门口。


购物买菜不方便怎么办?基础药品没有了怎么办?需要就医看病怎么办?买物资、买药品,问情问需,党建网格员们用温暖传递温度,用实际行动关心关爱着这群特殊群体,让他们放心,也让他们的家人放心。

“有她们在,我们心里踏实。” 

七里铺社区张女士的丈夫春节前从武汉返荆,根据防疫要求,张女士一家需要居家隔离观察。而张女士本人心理却有负担,担心小区居民对她们有排斥,自己的家门也需要被封住。她心里难受,对社区的每日电话回访有些敏感和抵触,不太愿意配合。针对这一情况,网格员黄艳华及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听说张女士家里的蔬菜剩的不多了,4岁的儿子想吃土豆和青豆,还想吃小零食。黄艳华立即到超市购买了蔬菜和居家用品,并为孩子选购了小零食。黄艳华的细心和关爱,张女士看在眼里,温暖在心中。最终,张女士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配合社区做好疫情防控。

特殊时刻,平日里用于沟通社情民意的社区微信群成为了关键的联系通道。“有很多居民会单独加我们的微信号”,黄艳华说,“有的居民有特殊需要,不好在群里说,就私聊请我们帮忙;有的也就是单纯想聊聊天,在家里闷得慌。”


通过微信群,网格员们及时了解居民们的生活需求和健康信息,为他们提供24小时暖心服务,大家纷纷表示,“有她们在,我们心里踏实。”

上午8时,白庙街道许家塝社区网格员全莉和往常一样出发了,一辆自行车,一个装着笔、日记本、疫情通告和体温计的背包,还有一个装着蒜苗、白菜的大袋子挂在自行车龙头上。“先去卡口张贴疫情通告,本子上记的是各个卡口的情况,居民的一些特殊需要,菜是送到棉纺厂小巷低保户王萍老人家的。”和全莉一样,全区的网格员经过半宿的休息,又上岗了...

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这支“疫”线网格里的红色娘子军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走访入户、核查信息、发放防疫宣传资料、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服务、协助化解疫情相关矛盾纠纷,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以党建网格员这根“针”穿起联防线,编织好“党建+网格”的联控网,守住了疫情防控“第一线”。(金宸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