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视频
导读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即将对外开放,揭开博物馆的神秘面纱。展馆以农魂屈家岭——长江中游早期农业典范为主题,以考古研究为依据,以农耕文化为核心,以解读遗址的传播价值为宗旨,全面展示屈家岭遗址在早期农业社会及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馆内通过模型、场景复原等手段,重现了5000年前屈家岭先民的农耕生活。
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地,是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为全国首批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作为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遗址博物馆,也即将揭开神秘的面纱。
记者在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看到,博物馆区工程建设已经完工,游客中心、临展馆、管理中心、后勤中心、生态广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园区道路、绿化、灯光、亲水码头等工程全部完工,博物馆室内装修和陈列布展工程也已经进入到收尾阶段。
博物馆展示区分为两层,一层以展现理性规整,聚焦文明界标,探秘遗址内内涵,发现先民智慧为主;二层重在展示感性自由,遥想千年印象,辐射文化影响,期待再续华章。
屈家岭遗址博物馆陈列展示项目总监 袁灵芝 :“在整个展览里面我们也构成三个大的板块,第一个板块就是我们说的遗址探秘,里面就做了一个简单的挖掘的场景式的复原。第二部分,重农固本这一块儿,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这边有一些正面的文物展会,当时会展示出我们挖掘出来的黑白陶,红陶等等,就是我们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器物,可以感受到5000年前的先民他们的生产生活。第三部分文化纵横,我们还是以屈家岭文化为中心,发展成为屈家岭文化对石家河文化,对荆楚文化的一个区别,增加自己的一个文化自信。那么最后,我们展示的就是我们的未来,也就希望有更多的我们下一代来参与到我们的考古挖掘里面来,从而把我们的屈家岭文化推得更好,推得更远,推得更广。”置身于博物馆的一楼展厅,几千年的历史叠变,在时空中交错。屈家岭遗址是怎么被发现的?历次的考古发掘又是如何进行的呢,在遗址探秘单元中,展馆通过考古工具、遗址旧照等实物辅以考古发掘现场的大型画面,将我们带进了考古发掘的第一线,仿佛置身其中。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林邦存:“我们这个(次)考古发掘遗址的范围相当大,很可能有1900多万平方米,在中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屈家岭是第一最大,意义最大的是(各种)类型,(发掘出来的)数量(大)东西多,当时我一看其中最大的墓坑只有2.1米×1.7米,一共出土了七十件陶器,所以在清理之前我就发现,我是长期在湖北搞新石器考古的,我打电话给单位领导我说,很可能屈家岭这一次发现了,湖北省有史以来最大的或者随葬品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墓葬。”“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的黑陶艺术,被誉为“瓷器之母”。在屈家岭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中均发现黑陶残片。
屈家岭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空白,还首次明确了我国距今五千年的稻作遗存。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屈家岭遗址联合考古队队长 陶洋:“这一阶段我们整个考古工作收获就是,第一确认了整个屈家岭遗址持续时间比较长,然后整个屈家岭遗址群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早到晚从油子岭文化到屈家岭文化,再到石家河文化最后就是周代文化,我们这次发掘首次确认了石家河文化和周代文化在屈家岭遗址群存在的情况,第二个收获就是我们对整个屈家岭遗址聚落的地位,得到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屈家岭是一个环壕聚落,整个聚落的形态在江汉平原。”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也将在博物馆一楼展厅中为大家呈现,开馆时,您就可以来这里一睹为快了。顺着旋转楼梯我们来到了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的第二层展区,这里是一片田间劳作的生动景象。流动的画面中,先民们制陶,纺织、耕种、收割,头顶白云飘飘,鸟儿飞翔,栩栩如生。”
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项目和安监办主任 李珊珊: “我身后了这个场景呢,是原始居民在种植水稻。为什么设置这个场景呢,是在1956年我们第二次考古发掘的时候,当时出土的500平红烧土中出现了大量的碳化稻谷颗粒,由中国的农科院院长丁颖教授经过鉴定,这些稻谷是属于粳稻,而且在我国现代来说也是比较大力的精型品种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轻型水稻最为类似,由此可见在四五千年以前屈家岭遗址这边训稻技术已经尤为先进了。”据介绍,二楼的展区可以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体现5000年前先民如何进行辛勤耕作和生活的场景。屈家岭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耕耘灌溉到欢庆丰收,鲜活的面貌萦绕眼前,光影变化间一天即千年,从田间到村落,偶遇打猎归来的人群,纺间制陶的工匠,门前纺织的少女,再一次让我们融入五千年前岭上人家的诗意生活。
屈家岭遗址博物馆陈列展示项目总监 袁灵芝:“等到开馆的时候,大家也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背景墙上,我们有优美的画,大家可以熟悉的感受到我们有的太子山,在太子山下面有我们春种时候的场景,还有春耕时候的场景,秋收时候的场景,也就是体现在我们这儿有良好的栽培技术,在这里面我们就可以通过墙、顶、地三维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来还原我们5000年前生活的一个场景时态。”
屈家岭遗址博物馆是屈家岭文化的一个载体,是屈家岭遗址文化的展示窗口,是屈家岭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公园分为遗址展示区、景观展示区、考古预留区及服务管理区等四个功能区,其结构为“两带一心、三区一轴、多点一环”。主题定位为“稻缘·农魂”,即稻作文明之缘,农耕文化之魂。
“稻作文明之源”也正是博物馆呈现的中国第一粒人工稻种、第一只彩陶纺轮、第一座隔墙连间式住房遗迹的场景,重现了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最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也情景再现了博物馆的核心:农魂屈家岭。
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 刘吉祥: “我们公园以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核心,全面保存、延续遗址的历史信息及重要价值,重点聚焦“中国的史前农业”,以考古科研为支撑,以“农的起源追溯”、“农的考古历程”、“农的历史路径”为线索,将聚落遗址点、河流水系、稻作景观、居民村落、展示馆舍等进行科学有序的联接展示,充分体现“稻源.农魂”这一主题。展现“远古农耕、昔日农垦、今日农谷”的历史变迁,塑造“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的品牌形象,打造“中国农谷”的历史文化之根。”
微评
屈家岭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之一。屈家岭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无论在历史、科学、艺术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考古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年底,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将开馆试运行,成为展示屈家岭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进屈家岭,走进博物馆,在这个现实的时空隧道里,了解屈家岭文化的渊源和意义,见证人类远古文明积淀的智慧和光芒。
来源:荆门广播电视台
责编: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