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市实行“五个一”助力真脱贫

京山市是湖北省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属插花贫困地区,全市有61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655人。该市严格执行“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持续在强基础、补短板、明责任、稳成果上下功夫,近年来脱贫工作成效明显。

打好一套组合拳,多管齐下保基础

始终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着眼“六个精准”打好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兜底保障等方面政策扶贫组合拳。

实施健康扶贫,财政出资2034.25万元,落实“四位一体”医疗保障政策。实施教育扶贫,资助贫困学生3633人次322.455万元。保障住房安全,完成危房改造183户,在105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公共用房2315间。实施兜底保障扶贫,将1526名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到9000元/年,将 7406名农村低保对象救助标准提高到5616元/年。做实易地搬迁后续帮扶,2420户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对象落实了“两业”(产业、就业)措施。

引进一个主体,多业并举强增收

采取“三个带动”的方式增强造血功能,吸引81个市场主体投资4210万元到61个贫困村,建立中药材、袋料香菇、稻虾养殖等产业基地550个。全市产业扶贫脱贫23810人,9524户均增收8105元。

一是能人回归带动

实施“三乡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带动性强的特色产业项目。全市共引导100多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建立合作社50多个,培育公司制企业127家,家庭农场227个,扶持建设特色种养基地550个,新建花卉苗木基地6100亩,油茶基地6500亩,中药材基地3500亩,银杏采叶圃5200亩,发展袋料香菇1200万袋,稻虾连作等高效种养模式1.5万亩,吸纳贫困人口6560人参与经营或务工。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

注重招引市场前景好、可行性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政府+企业+银行+保险+贫困户”投入方式,注入风险补偿金,放大扶贫小额贷款,引入保险机构,按照担保公司、政府、银行、保险公司5:2:2:1的比例,形成风险共担机制,实现“以企业发展带产业扶贫,以产业扶贫促企业发展”。在香菇产业发展上,引入湖北永兴食品和湖北万万农副产品,预计今年可出口创汇3700万美元。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解决了“两类人员”增收难题。其中,262户有劳力、有资金、无技术的贫困户,由企业提供成品袋料菌棒82万袋,签订购销合同,负责技术指导,以保底价回收产品,贫困户户平增收1.2万元。50户有劳力、无资金、无技术的贫困户,在企业务工获得劳务报酬增收脱贫,贫困户每户年薪金收入达到1.8万元。

三是本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

坚持义利兼顾、自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从政治上关心、物质上支持、精神上激励,调动广大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钱场镇荆条村与盛老汉家庭农场实行村企共建,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将土地流转给盛老汉家庭农场,每亩可获得600斤稻谷的保底收益,农场产生效益后,按18:1的比例与贫困户分成,贫困户每亩纯收入可达2000元,同时还可就近打工增收。盛老汉家庭农场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入股农户通过以承包地入股成为参与者,促进了农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

开展一系列活动,多层帮扶促精准

一是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起底”活动,各驻村工作队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对村、贫困户情况认识更深一层,帮扶措施更具针对性。

二是扎实开展“一走两进”活动,走基层、进农户、进企业活动,进一步摸清底数,形成问题清单1558个。三是深入开展“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78个代表小组走访贫困户4856户,非贫困户530户,收集意见建议170件,梳理汇总后列出问题清单,及时分级转办交办。四是开展红色领航员活动。向贫困村派驻75名红色领航员,通过党建引领,示范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真脱贫、脱真贫。五是持续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主要从农村致富带头人、从事农技推广服务的农技员、农业种养殖“能手”、“土专家”等农业科技队伍中选派本地科技特派员60名,另外荆门市选派科技特派员5名,两级科技特派员覆盖全市61个重点贫困村,为贫困村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建好一张网,多方联动聚合力

发挥社会扶贫网的社会帮扶作用,以提高社会扶贫网注册率和帮扶需求对接率为目标,搭建贫困户多元需求与全社会精准帮扶对接平台。

一是建队伍。构建了“市设管理中心、镇设服务站、村设信息点”的三级管理工作机制,356个行政村成立了由扶贫工作队、村“两委”干部、扶贫志愿者和信息专管员组成的社会扶贫网推广应用队伍。

二是强注册。通过强化平台宣传、强化节点宣传、强化对象注册,我市注册贫困人口24042人,实现贫困户注册全覆盖;共有60487名社会热心人士、个体工商户、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和村“两委”干部等注册为社会扶贫网爱心人士。

三是真对接。通过与贫困户多元需求相结合、与“爱心企业”评选相结合、与“党员主题活动日”活动相结合、与群团组织活动相结合、与“三大”运营商活动相结合等措施,提高贫困需求发布对接成功率和社会爱心人士帮扶参与度,全市物品需求发布17247次,对接成功15846次,对接成功率91.88%,资金需求发布803次,对接成功570次,对接成功率70.98%。

谋好一篇文章,多点发力稳成果

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一同推进,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高质量、可持续。

一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善贫困村村容村貌、提升基础设施条件的先手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优先将资金、人力、物力向贫困村倾斜,提升村庄硬件设施,以点带面,全面优化乡村环境,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全市已创建美丽宜居村庄70个,其中36个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美丽乡村新亮点。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为切入点,坚持农村垃圾治理与污水、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结合,村容村貌与农民卫生生活习惯同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农村“厕所革命”由点到面稳步推进。获批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获得2000万元激励支持,主要用于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建设。

三是以全域旅游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着力打造赏花观鸟、观光采摘、农趣体验、山水风光等一批旅游扶贫示范点、示范线和示范区。小焕岭、熊滩、源泉、苏家垄、青树岭、张湾、新河口、荆条等一批旅游扶贫的亮点村正在凸显,吸引支持贫困户办农家乐120家,增加就业612人,带动585户贫困户户平增收21150元。

来源:荆门扶贫

责编:怡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