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走出贫困丨项立华:养蜂助脱贫 致富不忘本

两年前,京山市杨集镇杨集村贫困户项立华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驻村扶贫工作队为他送来了两箱中蜂,一年学技术,两年扩规模。如今,项立华通过养蜂产业,不仅实现了自身脱贫,还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京山市杨集镇杨集村村民项立华在屋后的养蜂场内给村主任裴友权打电话:“喂!裴主任,我的蜂子即将要分笼了,我想要你过来给我把关一下技术,指导下我,做到万无一失,没有损失,不让它跑了,希望您来给我指导一下。”

见到项立华时,正值他饲养的中蜂分箱的关键期,这段时间,他天天守在养蜂场里,就是为了能让今年30箱的目标早日实现。不过,这两天,在分箱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点异常。很快,村里的养蜂大户——村主任裴友权来到了他家。

裴友权和项立华在现场研究:“指导一下,这怎么回事?它这即将快要分笼了 ,王台好像有七八天,还没有出笼,这是什么原因?王台他封盖以后,要个把星期,不是三两天,它分笼一般封盖,王要出的时候,前两三天,它才分笼,不是一做王台就分笼了。”

说到养蜂,今年65岁的项立华现在才算是学了一点门道。不过时常也会有搞不懂的问题需要找养蜂大户请教。裴友权就是他每次求援的最佳人选,基本上随喊随到。

因为爱人生病,项立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家里的经济来源又有限,生活困难,2016年,村里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送了两箱蜜蜂给他,随后驻村扶贫工作队又为了他送来了十口蜂箱,这就算是项立华养蜂起步的全部家当了。养蜜蜂风险低,劳动强度也不算大,在照顾老伴的同时,项立华悉心照料着这两箱蜜蜂。没有技术就买资料,遇到难题就现场请教,几年的打磨,项立华的养蜂技术和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

京山市杨集镇杨集村村民 项立华:“那一年不算,第2年我就有6个笼了,前年去年我就有16笼了,到现在有17笼。”

记者和项立华交流现场:“这是我自己做的一个收蜂笼的笼子。这是我自己做的,蜂子即将要分笼的时候挂在这里,他就会自己自然地到这个笼子里面去。我自己就把它放下来拎到空箱里面去,然后他就另外成了多余的一个箱。”

因为老伴身体不好,一般情况下,项立华不让老伴雷光华参与养蜂场里的事情,不过,雷光华也还是会“冒险”到养蜂场里来帮帮忙,久而久之,夫妻俩都熟悉了蜜蜂的习性,也就不再纠结这些问题了。至今,老伴雷光华还记得自己和老伴第一次被蜜蜂蛰到满脸肿胀的情形。

项立华的爱人雷光华:“他比我还好一点,我一被这蛰呢,嘴巴都全部肿成这样了,像猪嘴巴了。那就蛰得狠。他被蛰的时候,很多箭,那只怕有几十支,怕看。”

有辛酸,当然也会有喜悦。去年,项立华的17箱蜜蜂给他带来了12000多元的收益,这让他饲养蜜蜂的劲头更足了。去年,驻村工作队又帮了项立华一个大忙,为项立华的老伴办理了慢性病救助,家里的医疗负担也瞬间减轻了不少。

项立华的爱人雷光华:“拿的东西来送给我,帮助我搞慢性病救助,一住院就来问长问短,现在这政策好,确实对我这个病情真的,我说要是像过去,我就不在人世了,真的是要感谢这个工作组对我的关爱。”

京山市杨集镇杨集村村民项立华:“我今年计划打算养到三四十笼,到将来最后我想发展到80~100笼。”

除了饲养蜜蜂,现在,项立华还种植有1700袋袋料香菇,这些也是驻村工作组送给他的脱贫产业。

65岁的项立华,待在家里搞产业,一年四五万,着实让不少的村民们羡慕,这不,从去年开始,村里已经五六户村民向他学习饲养蜜蜂。

京山市杨集镇杨集村村民 李玉华:“就说我这大的年纪。在外面打工,人家也嫌我们年纪大。回来看到项师傅他养蜂子还可以,他一年我们就看他还可以,我今年就买了两笼蜂子,刚好我的运气还蛮好,800块钱,这一过笼就分了两笼,又发展了两笼。”

荆门市老干局驻杨集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谢先玉:“目前,通过这几年的扶持,我们村里有80%的都在养中蜂,多的有70多箱,少的家里的老人在家养3-4箱的。这样一箱的话像去年最多的要40斤,一箱就可以收入2000多块钱。这样老人在家里面,他就不需要有他的体力劳动,年龄大一点的,在家里养中蜂对他们增加收入挺好的。”

来源:荆门广播电视台

责编:怡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