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涨称潮,夜涨为汐。潮汐,这种月球引力作用下的神奇现象被浪漫的法国文人冠以“大海的呼吸”。其实,这不仅是江海的专属,在内陆地区也存在着涨落之间唯美的韵律——潮泉。
潮泉,顾名思义,有涨落起伏的泉水。据记载,最早被报道的潮泉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荷叶镇潭溪村。相传外地人若正巧碰上了泉水涨落,便是富贵之人,当地人也时常向潮泉祈求顺遂平安。后来,更多的人慕名而来,潮泉也就渐渐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旅游景观。
虽然潮泉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象征,但难道它也和大海的潮汐一样是月球引力造成的吗?如果不是月球引力,又是什么造成了泉水的涨落呢?
湖南桂阳潮泉有潮汐还会变色
“湖南桂阳潮泉面积将近100平方米,水深约9米。每天都有涨潮落潮的现象,但涨落幅度不大,约10—20厘米。每隔5年左右会发生一次大潮,涨潮时最大水位可升高8—9米,涨潮时间约一星期;落潮时间较快,约3—4小时,并伴有较大轰隆声。”原湖南省湘南地质勘察院高级工程师蓝晓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湖南省新田县还存在一个潮泉,那是一口井。在没有受到如下雨天气影响的情况下,井水在一天中也有涨落的情形,涨潮时井中的水会溢出井口,落潮时井中水位会下降,相差也有10—20厘米。”蓝晓明告诉记者。
更神奇的是,湖南桂阳潮泉居然会“变色”。“当地人还能根据水的颜色预测天气变化。”蓝晓明说。据湖南桂阳潮泉附近居民称,当泉水呈现出青绿色时,必会下暴雨,而且这种天气预测方法在当地获得了多次印证。
泉水为什么会变色?为何能与天气联系起来呢?“这很有可能是水中鱼虾的功劳。”蓝晓明猜测,桂阳潮泉水域面积较大,水中生存着诸多鱼虾生物,而这些生物对气温、气压比较敏感。天气变化前夕,总会有一些气象学的参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人可能感觉不到,但鱼虾却更加敏感。就像暴雨前夕,燕子低飞、田螺出水一样,潮泉里的鱼虾也会表现出异样或者“躁动”,搅动潮泉底部的泥沙、落叶等物,最终使泉水的颜色看起来像发生了变化。当地居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此进行天气判断。
泉水涨落缘于出水口开合不定
泉水变色之谜有了解释,那么水位涨落又该如何解释呢?
“湖南桂阳潮泉四面环山,山体岩石主要为石灰岩。根据我们对该潮泉的调查了解,发现它正好位于一处石灰岩落水洞中。”蓝晓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2015年,他跟随中央电视台拍摄组在该潮泉及外围考察了7天,对附近有关的地形地貌、水库、落水洞、溶洞、暗河以及当地村民等均作了调查访问。
落水洞,往往呈漏斗状,是石灰岩地区自地表通向地下暗河或溶洞系统的垂直通道。落水洞在石灰岩地区较为普遍,它一般由石灰岩的溶蚀现象所产生。
“潮泉有涨有落,必然会存在进水口和出水口。”据蓝晓明等人的调查,湖南桂阳潮泉落水洞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为地下暗河,只是方向和位置不同。在他看来,进水口是沿岩层层面或沿走向断裂面溶蚀的地下暗河,出水口则是另一组垂直于岩层走向的断裂面形成的地下暗河。但是,出水口并未处于落水洞的底部,而是在落水洞的腰部,这就是潮泉总有几米深的水的原因。
“出水口很可能是一条或多条狭窄的竖着的缝隙,且凹凸不平,易受到泥沙、石块、树叶、杂草及塑料袋、布条等杂物阻塞。”蓝晓明指出,潮泉的落水洞处于附近地势的较低点,暗河的水将汇集于此。他猜测,进水口的地下暗河水流时大时小,或者间歇性给潮泉补水,而出水口是出水量较小的缝隙,来水量大就会导致潮泉水位上涨,水流小时会使水位下落。这也就解释了桂阳潮泉日常2—3次的小幅涨落的原因。
“时长日久,出水口渐渐被堵塞物堵住,几乎封闭,潮泉水位大幅上涨。涨到一定程度时,出水口堵塞的杂物承受不住水压,被冲开,出水口裂隙疏通,甚至被冲垮并拓宽,水流就会狂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涨水时间长落水时间却很短,且发出轰隆声的原因。”蓝晓明说。
陆生“潮汐”成因存在多种说法
除了湖南桂阳潮泉外,重庆市、贵州省也发现了这种大自然的奇景。
“每隔数小时,泉水自然从洞内涌出,只流淌,不喷射。泉水涌出地面前,常可听见地下发出闷雷般的轰鸣声。”2003年,《人民日报》报道了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丰盛镇的潮泉群。重庆市地质研究人员朱顺知这样评价,潮泉在国内偶有所见,但在800米的距离内就有4个潮泉洞,形成颇为壮观的潮泉群,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巴南区丰盛镇时任镇长田茂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潮泉群大约每间隔两小时左右就有一次涨落潮,每天可达12次左右,丰水季节潮水更多。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威远镇也发现了潮泉。记者没有查阅到相关媒体报道,但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这样描述该潮泉:泉水从山麓石隙中涌出,日有三潮涨落奇观。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实际上,不同的地质环境也可能会孕育出不同的潮泉。因此,地质学界对潮泉的成因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朱顺知曾用“虹吸”现象来解释重庆潮泉群的成因。他认为,地下涌泉通道应为真空,就像用吸管来换鱼缸里的水一样,通道像吸管那样插入地下异型水库中间某个部位,当积水超过一定部位时,通道就会快速把水吸出,然后停止,等积水到一定部位再自动吸出,从而形成潮泉。
南昌大学谭慧斌等人也对潮泉的成因提出了挤压模型、洗衣池模型等假设。
挤压模型与蓝晓明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模型假设有水源能源源不断地补充池塘中水,在池子底部含有一定的泥沙,能够堵塞住泥沙下的微孔。这些微孔与溶洞、暗河相通。当水源补水、水位上升,水压增大,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就会挤开微孔。微孔打开,水流入溶洞内暗河后,水面下降,水压减小,水速逐渐减慢,微孔再度被泥沙堵塞关闭,从而形成涨落潮。
洗衣池模型则受启发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洗衣服时,洗衣池出水口由于塑料袋而被堵。不停往洗衣池注水,水面不断上升,使塑料袋浮起,水从出水口泄出,水面下降,塑料袋重新将出水口堵住。回归到潮泉,池中的石灰石和泥沙等物充当洗衣池模型中塑料袋的角色,水位低时能在重力作用下将池底部的出水口堵住。而且潮泉池与水源之间应存有缓冲带,水先在缓冲带缓冲,再缓缓流入潮泉池,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进水流太急,将石灰石和泥沙冲离出水口上方的可能。当水逐渐上升,石灰石及泥沙浮起,出水口阀门打开,潮泉水落,泥沙和石灰石再次将出水口堵住,为下一次涨潮做准备。
“大自然是神奇的,能够造就形形色色、秒趣横生的奇观,而潮泉只是这万里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其成因之谜,还需要更多的地质研究人员去实地考察,发现未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蓝晓明说。
来源:科技日报
责编:刘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