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新年开局,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角色的人们,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攻坚克难,为梦想努力打拼。本台推出系列报道《勇担当 敢作为 见实效》,今天播出第一集《“舍近求远”引发的一场攻坚战》。
这段时间,随着业务流程的大幅简化,青岛港客户服务中心渐渐清静起来,再过几个月,这里的人工窗口将逐渐关闭,过去总抱怨效率低的代理公司突然间有些不适应了。
让代理公司工作人员感觉跟不上的是山东在货物通关上正在进行的一场改革,促发这场改革的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怪现象。
2018年1月,山东省发现,省内一些外贸企业的货物出口,不走家门口的青岛港,却舍近求远去了上海港。
很快,山东口岸办的一调研份报告让问题更加清晰起来,进口通关费用青岛比上海高590元,出口则高出了1153元,而通关时间,却比上海多了整整1倍。
危机感让山东坐不住了。为了提高效率、降低费用,海关和港口坐到了一起,但是要打破各自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事情进展并不顺利。
如何守住底线,又能提高通关效率,海关和港口开始尝试将查验嵌入到港口的生产环节中,对于这个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创新,海关工作人员刚开始也有着担忧。
不闯就没有出路。正是突破了固有的流程和机制,青岛港货物通关查验出现了新变化,海关的自动查验设备第一次安装在了码头的流水线上,货车第一次可以不停车就被扫描查验,货物提离时间因此比过去缩短了35%。
改革让山东省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缩短了一半,通关费用也有所下降,但是山东口岸办在进一步的调研中发现,口岸通关链条长,涉及企业多,降低的费用大部分被中间环节吃掉了,外贸企业的获得感不强。
如何让降费的成果真正落到外贸企业身上,新一轮货物通关改革开始启动,更多利益将被触及,改革也有可能再次面对重重阻力。
不改变没有出路、不突破没有出路。这是记者在山东采访时,在多个地方听到的话。不管企业还是政府,如果只是躺在舒适区里,守着固有的地盘,看似中规中矩,实则不思进取,势必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阻碍。改革就是要突破不合理的边界和流程,只有敢于突破,敢于担当,才能在不断的突破中,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来源:央视网
责编:刘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