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关注】农民钱袋子如何鼓起来?

“我是一位来自基层的委员,农忙时回家帮父母种地,他们种有12亩地,亩产平均1100斤稻谷,每斤卖一块两毛钱……算进项,只有15840元!”

21日下午,市政协委员分界别讨论中,农业界别的多位委员关于“如何让农民增产又增收”的议题引发共鸣。

在讨论现场,来自钟祥九里的市政协委员笪凤莉掏出手机为大家算了一笔账:去年稻谷收购价比2017年每斤降了一毛钱,但种粮成本居高不下,单季每亩达到了800元左右,除去人工工资,每亩收益在500元左右。

粮稳则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市,荆门产粮食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算得上有为有位,但总体呈现“虚胖”状态,各地优质品牌仍然以单打独斗的“独联体”方式运行,产业共同协调互通发展的“联合体”没有形成机制,各持一方。

“丰产不丰收,难怪老百姓埋怨:田里摸爬滚打一季,不如进城打工三天。”参加该界别讨论的市政协副主席刘国芳回应了这一问题,“去年全市乃至全省的情况是,粮食丰收但不丰产,农民种地没怎么赚到钱。”

刘国芳认为,目前我省的粮食品种太多,“全省有几百个品种的种子,导致粮食品质良莠不齐。相比之下,黑龙江的‘五常大米’就一个品种,但是质量高,最低卖价都能达到每斤6元以上。”此外,传统的各自为营的小农经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种地效益不佳,“解决的办法在于,加大政策的突破性支持,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进入种植环节,实现大规模种植。”

刘国芳说,她在此前的省“两会”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是财政资金要支持到位,相关资金实实在在地用于支持农业企业。第二是相关项目要聚焦农业企业,“比如土地整治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都尽量往农业项目上倾斜。”第三是金融扶持要到位,比如相应的种植保险、小额贷款等,要尽量跟上,给进入农业的企业看得到发展和赚钱的希望。

市政协委员、深耕国宝桥米品牌近十年的“职业经理人”彭永洪“补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强有力、可循环发展的产业经济的支撑;发展产业经济,三个关键词很重要:政策引导、企业主体(龙头企业)和市场化手段。

市政协委员黄良琴也提出了“做强荆门‘一袋米’”的建议:着力发展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稻米加工水平;着力打造优质稻米区域品牌;着力拓展市场营销渠道;着力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唯有如此,才能切切实实“壮圆农企米袋子、鼓起农民钱袋子”。(记者 张伟 通讯员 吕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