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水产第一支柱——小龙虾背后的“无影手”

眼下,正是小龙虾在各地餐厅演绎爆“红”魅力的季节,就连遥远的莫斯科也不例外。

6月,10万只中国小龙虾从湖北出发“征战世界杯”的消息,上了网络热搜。在莫斯科,边看球边吃小龙虾,成了一种时髦。

此时,湖北小龙虾,已经创下多个第一。

根据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2017年中国小龙虾产量112.97万吨,其中湖北产量占55.91%;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前30名的县(市、区)中,我省有20个。

来自省水产局的数据称,2017年我省小龙虾产值首次超过200亿元,达254.27亿元,同比增加29.86%,遥遥领先另外两个百亿级水产品——河蟹、鳝鳅(黄鳝和泥鳅),为全省水产行业第一支柱。

更让食客们意外的是,自己大快朵颐的小龙虾,已不再只来自江汉平原。大别山、鄂北岗地都在大养小龙虾,黄冈、孝感、鄂州、黄石、襄阳、咸宁等地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全省至少有50个县(市)加入了养殖小龙虾的大军中。“8年前,小龙虾还是冷门行业。”潜江市水产局(龙虾产业发展局)局长吴洲说。

一片火红,价量一路上扬

“没有想到小龙虾这么火!”潜网集团总裁田忠玲说。

在潜江市后湖管理区西城路,该集团投资建设了“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去年交易额11.2亿元。今年,交易额预计可达40亿元,市场不得不扩建。

两年前,上海商人顾旭来到这个交易中心,做起小龙虾生意。他明显感觉到,今年小龙虾“更受欢迎”,价格同比上涨约20%,前来采购的客户,从浙江、上海、福建增加到哈尔滨、成都、重庆等地。“其他水产品,如四大家鱼,只要产量上来价格就下跌,只有小龙虾,连续几年量价齐升。”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汤亚斌说,需求还未饱和。近年来,湖北小龙虾产量每年增长10%到30%,价格每年涨幅在5%-20%之间。

加工业还发出供不应求的信号:2017年,潜江市13家小龙虾加工企业形成30万吨的产能,实际收储小龙虾仅15万吨。

火热的市场,引来各路资本。监利的福娃集团,4年来建成4万亩“虾稻共作”养殖基地,为全国最大的企业自有养殖基地,该集团今年还计划继续流转土地,增加产量。

公开资料显示,瑞丰资本、黑马基金等几十家投资机构,都在小龙虾领域投资数百万元到几千万元。

赚钱效应下,全省共养小龙虾

江汉平原上的“小龙虾财富效应”,很快扩展至全省大部分地区。

2017年,襄阳组团前往潜江市学习、推广“稻虾共作”,该市小龙虾养殖面积超过8万亩。目前,湖北小龙虾养殖面积544万亩左右,其中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占比逾七成,另外一部分为池塘养虾。

在专家看来,正是“虾稻综合养殖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放大了小龙虾的财富效应。

2001年,潜江积玉口镇农民刘主权探出“虾稻连作”模式:利用低湖撂荒稻田,开挖简易围沟,放养小龙虾种虾。其主要特点是,种一季中稻,养一季小龙虾,亩产小龙虾约100公斤。

2013年,潜江试验成功“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一字之差,让养殖收益翻倍:“一虾一稻”变为“一稻两虾”,小龙虾亩产增至200公斤左右。

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白鹭湖管理区关山分场两个虾稻共作示范区收入可观——亩均纯收入超4000元。而单纯种水稻,亩均利润只有600元左右。潜江农民感到,养小龙虾致富靠谱。“原来是不愿意养,现在是争着养,抢着养。”吴洲说,去年潜江小龙虾养殖户近1.8万户,“虾稻共作”面积占比超九成,达60万亩。

小龙虾与两大“神器”

回顾小龙虾的“走红”,人们会发现一个巧合:它与微信这一社会工具的蹿红时空高度重合。

2011年初微信这一社会新媒体工具面世,两年后下载量突破3亿。今天,微信已有9亿活跃用户,成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媒体工具。使用微信、在朋友圈晒图,成为一种时尚。

朋友圈晒什么呢?美食,不可或缺。油焖、蒜蓉、清蒸……不断改进的烹调技艺,让不少食客流连忘返,自豪地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图点赞。在专家看来,熟人间的“口碑传播”,因有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背书,往往具有极大的引导力。

然而,没有“冷链”,别说俄罗斯,就是北京,也许也难随时吃上小龙虾。

7月3日,尽管下着雨,潜江的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仍然车水马龙。工人光着膀子,从雨棚里把装满小龙虾的白色泡沫箱,一箱箱搬上客车行李架,车身上标的终点站有宁波、厦门、北京、上海等地。

泡沫箱里藏着秘密。在交易市场,工作人员将冰柱放在泡沫箱中间,围着冰柱倒入小龙虾,活蹦乱跳的小龙虾马上冷静。放满小龙虾后,铺上塑料布,撒上碎冰,然后打包运输。

潜网集团的王丽晴说,这是模拟小龙虾冬眠环境,拿走冰块,它们就会活蹦乱跳。

据了解,气温35℃以上,如果用普通办法运输,2到3小时虾就会死光。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志平认为,电商与冷链成本下降,对小龙虾从区域市场扩大到全国,功不可没。

2017年,与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配套的电商平台——“虾谷360”网上销售额3.5亿元,小龙虾爬到全国300多个城市。“乌鲁木齐的客户,上午8点在网上下单,9点就可以安排发货。”田忠玲说,通过冷链物流,18小时内可到乌鲁木齐、哈尔滨、上海、福建,且存活率达95%以上。

全国吃虾,带红了养殖、流通、餐饮、加工等全产业链。据统计测算,2017年我省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达851.82亿元,同比增加17.76%,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近60万人。

为谁生产?谁来生产?如何生产?细探小龙虾走红历程,人们发现,从消费、养殖到产业链兴起,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舞动着。“小龙虾产业的崛起,是市场演绎其决定性作用的鲜活例证。”李志平说。

来源:湖北日报

责编:张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