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轮故乡的明月, 悄然拨动你我的心弦——专访《乡月照人还》导演王国胜

一部《我不是药神》,豆瓣9分的高分评价,表现夺人眼球:现实主义题材的穿透力,总是在不经意间,绕开你我重重设防的心防,直击最柔软的那处软肋,俯首任凭涕泪流。

一部《十二月等郎》,同样的现实主义题材,长湖边留守妇女群体口中悠扬的“等郎调”,唱响荆门城乡大街小巷,唱响中省各大舞台,如一泓湖水润入心田,获誉无数,影响至今。

一部《乡月照人还》,接《十二月等郎》的“班”的现代花鼓戏,村庄里的“男人们”从“走四方”到“照人还”,那一轮故乡的明月,悄然拨动你我的心弦。

众所周知,荆门市艺术剧院一直致力于以花鼓戏这一艺术形式探索农村问题,表达乡村情感,讲述村民故事,追寻乡村现代化图景。月是故乡明,这部即将公演的《乡月照人还》,故事变了,节奏变了……那么,深挖乡村文化“富矿”的初心还在吗?现实主义题材的穿透力还在吗?

昨日,记者采访了《乡月照人还》的导演王国胜,初探《乡月照人还》的艺术魅力。

初心之问:梦中的乡村是最深的离愁

时光荏苒,初心不移。

2016年底,荆门市艺术剧院着手筹备《十二月等郎》的姊妹篇,聚焦“返乡农二代”,第一稿取名《郎归来》。用现代戏演“身边的现实”,荆门市艺术剧院“初心”始终未改。为何关注“返乡农二代”?基于现实之变:以前,“当家人”出门打工,“走四方人在外打工忙,荷包还是瘪囊囊!”现在,“农二代”携知识等归乡补发展“短板”,“只要按变革的蓝图办,穷窝窝就会变金银山!”“农二代”切口虽小,反响却不小。业内人士评价:在举国关注农业农村的前夕,荆门市艺术剧院专注农村现代题材,体现了“超前半步”的敏锐。就像歌词中所唱的那样:“每颗心上某一个地方,总有个记忆挥不散”。对读者而言,梦中的乡村就是最深的离愁,无论世间万千变幻,你我的心中某一处地方,总承载着改变乡村面貌、造福一方百姓的梦想。

历经多次精心打磨的剧本,对以《十二月等郎》为代表的现代戏“荆门风格”来说,是继承也是创新。欣赏过《十二月等郎》的观众都知道,《十二月等郎》在继承花鼓戏的传统的前提下还吸取了歌剧等艺术形式的元素,再解构再融合,拿时下的“流行语”来比喻,“内心戏超多”。《乡月照人还》也特别重视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的剖析更加精细、更加深入。而在舞台上,演员对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语言和动作,有着十分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体现能力,几乎每个演员的台词都能传达出语言背后的潜台词和人物丰富的内心独白——戏,由此活了起来!对台下的观众来说,如读金庸、古龙的小说,观看中也能同步获得一种“代入感”:“农二代”携理念、资金回到农村参与乡村建设,当然,田园风光之下,也并非歌舞升平——一些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的乡村矛盾“拦路虎”,等待着“农二代”一一破解。

题材之问:不回避矛盾是最大的担当

《乡月照人还》是一出正剧。所谓正剧,不拘泥悲剧和喜剧的划分,灵活利用两者的有利因素,加强表现生活的能力并能有效地适应戏剧发展的要求。“农二代”回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兴家创业,妥妥的正能量。“然而,在戏里,仅仅让人们看到哪是进步的,哪是落后的,就像小孩子看电视剧,一看就知道哪是好人,哪是坏人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从人物行动的最深层次,发掘出《乡》剧的现实意义。”导演王国胜如是说。

现实主义题材,如果根据功利目的有意识地裁剪剧本的思想,如果有意识地在剧本中寻找适应当前的某种原则,难免“挂羊头卖狗肉”之嫌,更谈不上艺术感染力了。《乡月照人还》的做法是:从积极的层面上“挖根”,寻找“矛盾”或“问题”的真正根源,再通过花鼓戏的艺术表达,让观众在审美过程中得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实事求是地讲,《乡月照人还》不回避矛盾,是最大的担当。一千位观众,有一千种“价值判断”。阻碍乡村发展的“拦路虎”有哪些?是如何形成的?应该如何化解?相信每一位观众,看完全戏后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有自己的理解。更进一步,我们也应该思考,我们的传统、信仰是怎么丢失的?这也是《乡月照人还》的现实意义之一。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精神家园”如何找回传统,重塑标杆?这也应该是我们的思考的问题——在中国,只有农民进步了,才能说国家进步;只有农民富裕了,才能说国家富裕;只有农民文明了,才能叫国家文明。

节奏之问:曲调更熟悉是融合再平衡

记者注意到:目前正在精益求精“打磨”中的《乡月照人还》,“戏曲表演节奏韵律”较此前的现代戏,“砝码”略微向传统方面有所回归,反映到观众的耳边,可能就是“曲调更熟悉”。所谓“戏曲表演节奏韵律”,就是要认真向戏曲传统戏的美学思想学习,做好“继承、突破、改造、创新”的工作:继承现代戏深入生活、表现生活的创作精神(体验);突破现代戏尤其是地方戏“话剧加唱”的演出模式(体现);将传统表演程式,按照我们现在的剧种、剧情以及规定情境中、人物行动的实际要求加以改造,从而弥补现代戏单一的表现语汇之不足;就是要创造每个戏独特的艺术个性,一部戏要有自己个性,剧中人物,更要有其自己的鲜明个性,一个演员的表演,同样要有其个性。把各种个性集中起来,形成有机地统一,达到完整的呈现。

观众耳边的“曲调更熟悉”,还有《乡月照人还》的4位主演(罗涛、曾菊、王朔彦、陈芹芳)依然字正腔圆,宝刀未老。而曲调熟悉中有“新声”,则是“小花”们(饰演王芦花的张苗,饰演郑二狗的焦玉龙等5位青年演员)“十年磨一剑”,向前辈学习中日渐出彩。这批20余人的“小花”是我市戏曲百花园中的后起之秀:作为花鼓戏的后备人才,2008年经湖北艺术职业学院“3+3”(3年中专,3年大专)定向培养,2014年毕业后经过舞台磨炼,现在《乡月照人还》上有了不俗的表现。

原型之问:企业家属性让人物更丰满

《乡月照人还》中的山湖村,咱荆门的观众略一寻思,就知道讲的是湖山村的事儿。人物的原型,则是党的十九大代表、湖山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郑雄。同时,主创人员结合他的部分事迹和创业理念,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艺术虚构。了解“湖山模式”的读者可能知道,湖山村属于丘陵岗地,12000亩土地中,耕地只占3000亩。穷村弱村践行“两山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史。

《乡月照人还》去年就立上舞台了,今年又对其进行‘精修’,方向之一,就是感觉主角(郑石山,以郑雄为原型)的表现偏向事的方面多了一些,偏向人的方面少了一些!”“郑石山是企业家,面对病重父亲的良苦用心,面对初恋情人的困境,从满腔热情的‘农二代’到众矢之的的‘大罪人’,企业家的理性属性让他处理矛盾时更有张力,人物也因此更加丰满……”(记者 张伟 通讯员龚琼)

简介:

导演:王国胜  国家一级导演,主要作品:《春到江湾》、黄梅戏《天职》、花鼓戏《桃花》、黄梅戏《毕昇》、二棚子戏《我的汉水家园》、宜城花鼓戏《长山壮歌》等。曾荣获湖北省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导演一等奖、湖北省第八届楚天文华奖导演三等奖、湖北省首届艺术节文华大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

来源:荆门市艺术剧院

责编:杜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