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屈陶文化创新探访:穿越5000年 聆听泥土歌唱

图为:屈陶出窑。

5月底,荆门屈家岭管理区宣布,屈陶新研发成功彩陶系列20多个单品,包括彩色陶笛、陶埙,黑砂茶具以及彩雕等,这意味着有5000多年历史的屈陶艺术开始绽放异彩。

不久前闭幕的中国农谷屈家岭“Tao文化节”,3天时间接待各地游客1万余人,销售屈陶产品20万元……一件件具有浓厚屈家岭文化特色的黑陶艺术品成“明星”。

跨越千年彰显内涵

2017年12月,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屈家岭遗址又一次吸引众人目光。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认为,屈家岭遗址第一次揭开了长江流域特征鲜明的史前文化面纱。

发现于1954年的屈家岭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距今5300年至4500年,也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作为研究长江流域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标志性大遗址之一,其丰富文化内涵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

伴随历次考古发掘而重见天日的古陶片,令考古人员欣喜不已。研究证明,当时社会农业和手工业已有分工,制陶业相当发达,陶器品种丰富,图案美观。“屈家岭遗址出土文物中以彩陶纺轮、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大量造型精美的陶器及以晕染法为主的彩陶装饰风格,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思想,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屈家岭遗址管理处负责人罗祖俊说。

文化创新提升品牌

5月底,屈陶屈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井然有序的工作台边,一群小学生正制作陶品,双手涂泥,乐此不疲。泥料被去杂、制坯、打磨、压光和雕花定型后,10余个品种摆放在架子上阴干,等待入窑。“陶就是会呼吸的泥土。”工艺大师、山东兆启黑陶第五代传人苏日华说,屈家岭土壤富含氧化硒,无污染,品质极佳,陶土细腻、密度高、可塑性强,可耐受1300摄氏度高温。“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的黑陶艺术,被誉为“瓷器之母”。在屈家岭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中均发现黑陶残片。为振兴黑陶艺术,屈家岭和山东日照的艺术大师们首度携手。

目前,屈家岭制定了屈陶产业发展规划,并组建屈陶屈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掌握各类陶器,特别是黑陶、黑砂及紫砂的烧制工艺,形成6大类上百个品种的陶艺术品生产能力,申报注册“屈陶屈窑”企业商标。

2017年,参观屈陶屈窑的全国各地观众有4万人次,各类屈陶陶器、雕塑销售产值达1000万元,今年预计突破2000万元。

传承发展注入活力

让文化舞动屈陶,产业交融释放“乘数效应”。近年,屈家岭坚持三产联动、全产业链推进,加快屈家岭文化旅游业布局。

2015年,屈家岭完成《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详细规划》,规划面积402公顷,2016年全面启动项目建设。

截至目前,屈家岭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已完成,第四次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展示棚已投入使用,遗址公园雏形形成。大量考古发掘的屈陶成果将通过遗址博物馆向更多游客集中展示,来一场穿越5000年历史的“屈陶文化之旅”。

占地16.7亩“屈陶文创产业园”项目投入使用,内设办公区、生产区、展示区、生活区、大师工作室。游客们不仅可以在此欣赏大师们的精品力作,还可在陶艺师指导下体验制陶过程,感受屈陶“土与火”的艺术魅力。

屈家岭管理区教育局长丁涛介绍,以屈家岭文化进校园为契机,首款利用屈家岭特有陶土制作、外形复古、音色精准的陶笛,进入屈家岭校园,成为宣传屈家岭文化的特殊使者。

“互联网+产品+服务”组合模式初见成效,屈陶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路更广,今年短短几个月已实现销售额200多万元。

同时,一个集艺术品研发、制作、展示、交流、观光、体验于一体,具有浓厚屈陶艺术特色的屈陶小镇提上建设日程——屈陶文化优势正加速向经济产业优势转化。

今年来,屈家岭进一步加强与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加快推进屈陶文创产业园建设,大力开发以屈家岭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同时做好屈陶屈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和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工作。

由泥土演绎的文化传承和产业创新之曲,已奏响动人乐章。(记者 戴辉 通讯员 梁刚)

来源:湖北日报

责编:张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