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武汉青山江滩公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
6300公里的长江,横贯湖北1061公里。这条母亲河宛如一条巨龙,滋养着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
2016年1月5日,重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发出长江大保护的最强音:“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这声音,振聋发聩,激荡全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坐拥最长长江岸线的湖北,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握好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奏响了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义无反顾,扛起“湖北之责”
北纬30度线,被称为地球的脐带。这条纬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在地球上划出一条神奇的轨迹。
北纬30度,长江和汉江在中国的腹地——湖北武汉交汇。
浩浩长江,横贯荆楚大地,岸线长度全流域第一;千里汉江,涵蓄出一库丹江清水,全国瞩目。
身处“长江之腰”,连贯东西;身为“千湖之省”,鱼米之乡。
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农产品优质安全,湖北使命特殊;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湖北责任如山!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平衡,历来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对中国、对湖北,更是难上加难。
这是前所未有的“路径之难”——
家住长江边,我们却愧对母亲河。
围网养殖,曾让湖北第一大湖洪湖只见“竿连竿”,不见“浪打浪”。
非法采砂一本万利,犹如“血吸虫”,蚕食着长江的肌体。
疯狂的电捕鱼,嚣张的“迷魂阵”,没放过“鱼子鱼孙”。
小、散、乱的非法码头占用大量岸线,排污管道直通长江,犹如“毒瘤”,侵蚀着母亲河。
当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冲突日益激烈,我们还要继续这样的发展吗?
这是切肤之痛的“转型之难”——
沿江而行,重化工业星罗棋布。它们带来了税收、就业,也带来了污染、危险。搬迁关停化工企业,新兴产业一时又难以顶上,是“等等看”还是“立即办”,如何抉择?
建设长江经济带,首先必须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坚决不搞破坏性开发,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发展观,矫正再矫正;发展思路,廓清再廓清。湖北在打响一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也在思想上打响了一场树立新理念的攻坚战。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就是湖北把握好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共抓长江大保护的科学指导、行动指南。
对湖北而言,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做题”;不是“包袱”,而是机遇;不是单一的经济工作,而是肩负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
“做好长江大保护‘辩证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加法与减法、治标与治本的关系。”省委书记蒋超良说,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将抓好长江大保护,作为确保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将修复长江生态放在压倒性位置。
省长王晓东说,湖北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长江真正建设成生态廊道,“坚决防止把长江搞窄了、搞浅了、搞臭了”。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路径选择!
面对保护长江的历史责任、国家使命,湖北义无反顾,迅速出击——
保护长江,规划先行。
在沿江省市中,湖北率先编制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配套编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建设、产业绿色发展、绿色宜居城镇建设、文化建设等5部专项规划,修改完善多部规划,构建了“1+5+N”的规划体系,从源头上立起生态优先的“规矩”。以负面清单形式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实现“留白”发展,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之内,为未来发展留足绿色空间。
呵护绿意,立法撑腰。
治水,出严招。面对严峻的水污染,2014年7月1日,“史上最严”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防治水污染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对水污染处罚不设上限,可罚到倾家荡产。
治气,出新招。面对严峻的空气污染,2015年5月1日,全国第一个剑指秸秆露天焚烧的《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在湖北出台,强力禁止秸秆露天焚烧,管住冒向天空的黑烟。
治土,出实招。面对严峻的土壤污染,2016年10月1日,全国首部省级《土壤污染防治条例》问世,在源头上厘清责任体系,理顺体制机制,解救“毒土地”,保证米袋子、菜篮子的安全。损害土壤环境,政府官员将被终身追责。
治江,出硬招。2017年1月,省人大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限制在长江干流沿线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化工项目,禁止新增长江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坚决关停沿江排污不达标企业。这一决定,与已有的水污染防治、秸秆露天禁烧、土壤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规衔接,织密保护长江的“法治网”。
绿色考核,转型理念。
湖北,建立绿色GDP考评体系,生态保护等列入核心指标,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在全国“百强县市”大冶,乡镇被区分“优先发展”“重点发展”“限制发展”等三类功能区,分类考核,不再唯GDP。
一份终身追责的“负债表”,督促领导干部交出一份“绿色资产”明白账。我省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审计,领导干部在任一方,留下多少“自然资产”,得交一笔明白账。
近3年来,全省共出具116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报告,绿色发展这根“指挥棒”,真正发挥出作用。
雷霆万钧,铁腕守护大江
眼下,宜昌江边,一场破解“化工围江”的雷霆之战正火热展开。
3年里,沿江1公里内134家化工企业,将全部关停或搬离。
这是一次真刀真枪的“生态革命”!
沿江化工企业中,有全国排名居前的磷化工企业、上市公司、利税大户。一旦这些企业经营出现大起大落,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这是一场“刀刀见血”的雷霆之战!
长期以来,化工产业贡献了分量极重的财税收入,解决了大量就业。斩断对化工产业的思想依赖、情感依赖和发展依赖,谈何容易?“地方财政收入下降、支出增多,不是没有压力,但为了还一江清水,这个‘腕’必须断!”宜昌市委、市政府坚定表态。
宜昌的雷霆万钧,只是荆楚大地上“六大专项整治”“九大行动”的一个缩影。“生态环境是面向未来的最大竞争力,必须穿‘新鞋’,走‘绿道’,坚定实施大保护大整治大修复。”省委、省政府果敢决策,展开雷霆行动。
六大专项整治,向“共抓大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化工污染、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岸线保护“亮剑”。
九大行动,推动森林生态修复、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业污染防治和产业园区绿色改造、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农业和农村污染治理、江河湖库水质提升、重金属及磷污染治理、水上污染综合治理。
曾经,长江岸边码头林立、砂堆如山、垃圾遍地,满目疮痍。2016年初,重庆座谈会后,一场声震全国的湖北行动即在长江边打响:整治长江岸线非法码头!一年里,长江干线367座非法码头被坚决取缔,一批码头规范提升,腾退岸线143公里。又一年,完成整治的码头全部复绿,面积达565万平方米,岸绿水净的景色重现长江。
少了“辣眼睛”的黑码头,多了“高颜值”的景观带。今年刚建成开放的武汉青山江滩,7.5公里长堤已建成绿坡;武汉硚口区高标准实施污染场地土地修复工程,“城市锈带”成为“生态新区”。
一回回约谈,一张张罚单,一次次行动,荆楚大地展现出决胜治污之战的信心和决心,彰显着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庄重与威严。
以“雷霆之力”护卫绿水青山,省委、省政府对中央环保督察移交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问责,共有221名负责人被严肃问责,其中包括厅级干部26人、处级干部113人。
雷霆万钧中,人们欣喜地看到,污染在逐步消除,生态在不断修复。
岸边,渐次回复万鸟归巢的壮美。全省实施森林生态修复、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9大治本工程。拆除围栏、围网和网箱养殖127.54万亩;新增2个国家级保护区,保护区全面禁捕。大梁子湖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投资近200亿元,破解区域水患,还将重现大湖风光、梦里水乡。
江中,再现了多年难见的江豚戏水。4月23日上午,在宜昌至喜长江大桥下的江段,数头江豚在江中嬉戏,它们时而跃出水面展示迷人的“微笑”,时而甩尾潜入水中留下一串水泡,摄影师拍下的生动照片刷爆朋友圈。
这,成为湖北以最大力度实施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着力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动例证。
山清水秀,城在变美——
武汉,国家级长江新区,将长江水体的水质提升作为核心目标。文化长廊、艺术空间、活力秀场、城市阳台、环江绿道,一幅滨江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市场之手,吹拂绿色新风——
围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我省初步建立总投资1.14万亿元的项目库,助力长江大保护。
湖北“碳市”交易量、交易额全国第一,现代“卖碳翁”以市场手段减排增效。
试点示范,探索绿色新路——
武汉青山区,试点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全省探路。十堰、宜昌、黄石、荆州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荆门、潜江、枝江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神农架纳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流域共治,撑起绿色“保护伞”——
面对穿城而过的清江水,宜昌、恩施健全流域生态环保责任机制,创新出“跨县市水质交接”制度,让每个河段的环保接力棒都能接得好、跑得快。宜昌创立“环保+公安”模式,组建公安环保警察支队,批捕破坏生态环境资源刑事犯罪案件25件31人。
绿色生长,逐梦黄金经济带
强调保护,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追求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推动长江保护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江经济带大保护的过程,也是提高发展质量、以新方式实现新发展的过程。
摆正发展与保护的位置——
坚持新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将修复长江生态放在压倒性位置,矫正发展观,廓清发展路,扛鼎湖北之责,展现湖北作为。
当前与长远一起做——
生态保护既要解燃眉之急,更要立足长远,规划引领,留足绿色发展空间。
过去,每逢暴雨,武汉必定“看海”。现在,通过“四水共治”,288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争奇斗艳”,中心城区排涝能力提升50%。
大保护,推动了大发展。湖北,以长江大保护为机遇,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绿色发展。“万企万亿”技改工程,一年投资4959亿元,同比增长61.1%;国家存储器基地、华星光电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夯实绿色产业发展底盘。
“减法”和“加法”一起做——
减,淘汰落后产能、污染企业,沿江1公里严禁布局重化工及造纸项目;加,推进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和重大技改项目,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从“化工锁江”到“创新赛跑”,我省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转型升级中培育新动能,不断实现发展新跃升。
宜昌,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正迁往离长江较远的专业化工园区,“脱胎换骨”“重新开张”,向绿色化、循环化、高端化转型。与此同时,新兴产业补缺进位,比亚迪将在宜昌建设100公里跨座式轨道交通,宜都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到41.9%。
黄石,关闭“五小”企业、露天采石场,拆除非法码头,摘掉“光灰城市”的帽子,增添了绿色新活力。在全国首批11个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中,以新冶钢、华新水泥、大冶有色、劲牌公司为代表的四种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典型模式,被参评专家院士誉为“黄石模式”。
荆州,果断放弃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将传统印染企业纳入园区集中管理、统一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发挥农耕、水乡文化、红色旅游优势,重点打造中心城区休闲观光农业,洪湖、监利、公安水乡湿地旅游业,松滋、石首特色生态农业三大休闲农业板块。2017年,荆州接待游客4160万人次,综合收入260亿元,增长30%,实现旅游产业新突破。
治标与治本一起做——
治标,着力打好治水、治气、治土三大战役;治本,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方式。
水环境综合治理、长江流域总磷污染防控、水环境监测显成效。2017年,全省长江干流有8个断面水质从Ⅲ类上升到Ⅱ类;全省河流断面中,劣Ⅴ类比例较2013年下降两个百分点,湖库可比水域劣Ⅴ类比例下降3.3个百分点;造林添绿997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1.6%;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接近80%。
治标更要治本。
生产生活,绿意渐浓。在武汉华丽环保的生产线上,每天都能产出22吨可降解塑料制品,而他们的原料,就是玉米和秸秆。绿道,让人们爱上骑行、跑步、绿色出行。在武汉,去年人均日骑行次数1.9次,总骑行距离超过4.5亿公里。
长效机制,逐渐完善。国家碳排放注册系统落户湖北,中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里程碑式一步,“中国贡献”“湖北作为”添彩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全省5公里以上4230条河流,以及列入省政府保护名录的755个湖泊,全部有了“河长”和“湖长”。
风物长宜放眼量。站好保护母亲河的“岗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湖北正收获丰厚的回报,也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来,让我们埋头苦干,深度演绎长江“辩证法”。
听,发自荆楚大地、不断声势浩大的绿色生长旋律!
来源:湖北日报
责编:刘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