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丨守望非遗家园 传承文化基因

守望非遗家园 传承文化基因

——京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侧记

2017年京山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

冬日的严寒挡不住京山非遗的热浪。放眼京源大地,无论是在郁郁葱葱的文峰公园,还是在书声朗朗的城乡校园,京山民歌、熊门拳、花鼓戏曲……每天都在薪火相传、悄无声息地走进我们的生活。这些民间音乐、体育、技艺和习俗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凝聚着京山人的文化自信和昂扬精神,彰显着京山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

京山地处鄂中,历史悠久,人文璀璨,是举世闻名的屈家岭文化发源地,是彪炳史册的第二次农民起义--绿林起义策源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个,省级保护名录8个,市级保护名录14个,县级保护名录25个。2012年,京山县非遗保护中心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十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国不少地方的非遗项目生存土壤匮乏、空间萎缩,地方戏曲、传统技艺日益衰弱。如何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下去?是京山县非遗保护中心不断思索的问题。

抢救性记录与时间赛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宛如一束绚烂娇艳的花朵深深地植根于民间深厚的艺术土壤和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

自古沿袭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凭传承人口传心授实现代代相传。这些传承人,如传统文明的“活化石”,是不可复制的“宝贝”。 由于时代变迁、后继乏人等原因,不少非遗项目面临着因传承人年事已高,即将 “人去艺绝”的窘境。

《善歌锣鼓》于2011年入选湖北省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是民间用于祭祀活动的一种文化形式,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歌师们将历朝历代的善人善事编成歌词击鼓扬歌,劝人行善积德,弘扬忠孝节义。该项目的传承人杜兆芳年过7旬,被省文化厅列为51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开展抢救性记录迫在眉睫。

为了将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记载详实,用数字化手段保存。县非遗保护中心成立抢救性工作小组,背着摄像机、录音设备、资料,与时间赛跑,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往返行程累计数千公里,拍摄照片40张、录制传承人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共12小时,后期整理文字资料3万余字。老人感动地说,我不担心后继无人了,也没有遗憾了,哪天病上身了可以放心地“走了”。

项目申报与基地振兴并举

京山麻糖远近闻名,一粒粒普通的糯米经过淘洗、晾干、暴晒、翻炒后用糖、蜂蜜搅拌到一起,黏成块儿,聚成团儿,变成小吃,变成京山百姓过年家家户户的必备品。它承载了一代人的儿时记忆,也更牵动着无数人心底的那股浓浓乡情。

为申报荆门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京山县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多次赴宋河镇走访制作麻糖的老师傅,经过反复对比、考证,收集资料、拍摄照片和录制技艺流程,最后《宋河麻糖制作技艺》顺利入选为荆门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在乡亲们看来习以为常、微不足道的传统手工艺一下变成“国家荣誉”,不仅使麻糖销量大增,而且传统技艺的传承队伍也扩大了,年轻人纷纷加入进来,成为京山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全县先后建成了以京山武校、曹武小学为代表的非遗传承基地,其中夏氏丹药制作基地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7年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夏氏丹药制作技艺》首次受邀亮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夏小中先生现场讲解,受到群众的热情追捧。

非遗项目产业化,传承才能可持续。目前,我县夏氏丹药、熊门拳已经基本走上了产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非遗传承的春天即将来临。

有“钱景”才有前景,非遗项目的发掘、申报与非遗基地的振兴相结合,将极大地增强百姓保护传承非遗的自觉性,促进非遗保护工作健康发展。

关爱传承人与亲情相伴

“鸦鹊子架几架呀,老鸹哇几哇呀,人家的女婿多么子大,我的姆妈也,咿也,我的女婿一的嗄呀”红盖头下的新娘娇艳欲滴,不到三尺的小女婿顽皮可爱,这是舞台上京山百姓熟悉的节目《小女婿》,原汁原味,饱含着质朴的民风民俗。

《小女婿》只是湖北省非遗保护名录《京山民歌》众多民歌中的一首。前年,京山民歌的传承人卢朝忠老人在家中不幸病逝,我县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多次赴绿林探望,老人临终前还惦念着京山民歌的传承情况。

“非遗”不是指物、也不仅仅指人,而是和物、和人紧密相连的文化事象,简言之“见人、见物、见生活”。为鼓励非遗传承人进一步做好非遗传承工作,每年春节前后县非遗中心都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访慰问工作,传承人头上隐约显露的白发、淳朴的笑容以及期盼的目光,让非遗工作者和传承人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培养接班人从娃娃抓起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传统戏曲在京山孩子们的嘴里不经意哼唱出来,无论是课间休息,还是放学回家,那一板一眼的戏曲学唱真是惟妙惟肖。

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非遗进校园是京山县非遗保护工作的亮点之一。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暨戏曲进校园三阳主场活动,对京山县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成果进行宣传、展示,并演出了《王瞎子闹店》等传统花鼓戏,受到三阳中心学校600名师生的热烈欢迎。

让非遗传承的“种子”生根发芽。只有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才能增强他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目前,非遗进校园在京山全面开花。“戏曲进校园”活动已在全县中小学校全面推广开来,85所中小学校的4.4万名在校生领略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艺术魅力。曹武镇小学根据熊门拳套路、动作设计,编排创作了一套八节的熊门拳操,每天课间操时间,全体师生进行操练。每逢周末、节假日,文峰公园练习熊门拳的少年蔚为大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永远在路上,文化和文明的江河不断,生命才能生生不息。只有全社会参与进来,重视非遗、宣传非遗、传承非遗,京山的文脉才能传承到永久。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让我们共同担负起京山非遗传承与保护之责,为提升京山文化软实力、谱写我县非遗保护工作的新篇章、新辉煌而努力奋斗!(张敏 曾凡学)

国家级传承人夏小中赴汉参加长江非遗展

夏氏丹药制作技艺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口述史的拍摄中(2016年12月摄于京山县三阳镇石垭村)

省级传承人杜兆芳在摆香案(2016年12月摄于京山县三阳镇石垭村)

戏曲进校园活动掠影

来源:今日京山 云上京山

责编:张瑞华